新的学期,疫情终于不再那么凶猛,中小学都于9月1日如期开学。课堂教学恢复正常的同时,沉寂了一个学期的学校社团也终于开始重新招募了。但同时,社团老师和所有将要加入社团的同学们也正面临着选择困难症:如此众多的学生,哪个才是我的社团所需要的?如此众多的社团,哪个才是适合我的?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受一些客观条件限制,而无法做到因材施教,那么社团无疑是培养个性的第二课堂,学生的许多兴趣爱好将会在社团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但同时,我们也会发现,不少社团老师没有选到最心仪的学生,不少学生的选择很盲目,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兴趣点。
学校社团的性质是什么?它是一种具有主体性、发展性特征的教育形式,因其特有的文化审美和人文精神,关注学生发展、发挥学生潜能,润物无声而又深刻久远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音乐学科正是由于非常贴合社团的性质,几乎占据着学校社团的半壁江山,如合唱团、民乐团、管乐团、各种小乐器社团、舞蹈团等。虽说社团以培养兴趣为主,但一些校级的社团也是学校的门面,会经常代表学校参加一些展演和比赛,为了比较快地出成绩,老师当然希望挑到好苗子,音乐方面,更是希望选到一些天赋比较好的孩子。然而实际情况往往并不能如老师所愿,原因如下:
一、孩子的兴趣受家长左右。
中学生因为受到考试和升学的压力,尽管自己的兴趣点已然比较清晰,但对社团并不热心,比如很多小学阶段已经考了钢琴十级的孩子,到了中学基本不再碰钢琴。小学生则相反,兴趣点不集中也不持久,本来凭着一时的兴趣自主选择社团也挺好,但偏偏有些家长非要替孩子选择甚至粗暴干涉孩子的选择。
我这学期准备面向四年级带一个竖笛的社团,有个已报名的孩子第二天特意找到我,说她妈妈不同意她报竖笛社团所以只好退出。在我30年的音乐教学生涯中,这样的事情绝不是个案,几乎每年都有。现在的学校社团渐渐纠正功利化的思维,朝着常态化、持续化的健康轨道发展,显然家长还没能跟得上这些理念,强迫孩子按照大人的意愿来选择,这可能是他们曾经的兴趣,却不是孩子真正的兴趣。
二、“哄抢”团员各自为阵。
每一学期的新团员招募,也是社团老师极尽所能、施展个人魅力吸引学生的时刻,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社团转眼之间人满为患,有的社团几天过去了还冷冷清清,几乎濒临解散,是否就是老师水平不行?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几十个社团同时招募是否科学?面对众多选择,成人尚且难以理智地抉择,孩子更容易随大流,或选择喜欢的老师而未考虑真正的爱好,或被一时的好玩吸引并未考虑自己能否坚持下去。
仅凭兴趣够不够?光有兴趣却缺乏这方面的能力,最终的结果可能就是频繁更换社团,对什么都感兴趣却没有一样能坚持学下去。
社团招募是先到先得还是有所侧重?无论是站在学校发展的角度还是学生成长的角度,先到先得都是不科学的。每个孩子在音乐学习上的条件是不一样的,如果要排个序,以我个人的经验,应该这样操作:
首先保证合唱团,嗓音条件好、音准概念强的学生,老师应该鼓励他们首先选择合唱团,也允许辅导老师优先挑选合唱团的学生。
其次是乐团,不少孩子音准概念好,但嗓音条件欠缺,现在业余学钢琴和其他乐器的孩子比较多,他们中的大部分由于缺乏歌唱的训练,奏得好却唱不好,这些同学是乐团的不二人选。
再其次是小乐器社团,选择那些乐感较好的同学即可。最后才是舞蹈社团,外形和身体条件、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是最主要的考量标准,同时具备一定的乐感。
唯有错时、分层进行社团招募,才能最大限度地因材施教、培养个性和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