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有句话说得很好: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数字、文字和音符。这句话被许多教育家接受并奉为经典,比如20世纪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三把开启智慧的钥匙将开启三扇门,只有将这三扇门全部打开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才可能拥有必需的智慧。其中任何一扇门的关闭,都会使人无法获得全面的知识与能力。三扇门里面的智慧既是各自独立的,又是相互交织的。它们就像俄罗斯人所说的"三条鲸鱼"、印度人所说的"三头大象"那样支撑着一个人全部的智慧世界。
可以想象一个由三根竹竿搭建起来的可以承重的架子,在竹竿长度确定的情况下,如果三个落在地面上的支点距离太远会使架子的承重能力下降,挂上很轻的东西就能把架子压散;而距离太近又会影响架子的稳定性,可能小风一吹都会被吹倒。这样要想搭好一个稳定的架子就必须使三根竹竿之间构成最合理的角度。在这个角度被确定之后,竹竿的长度和质量就决定了架子的高度和承重能力。
从这个意义引申,我们可以把这三根竹竿称为数学、文学与音乐。一个人对它们掌握的广度与深度就是竹竿的长度与质量,决定了支撑一个人"知识架子" "智慧架子"甚至"成就架子"的高度与承重能力。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论研究什么专业、从事什么职业,他的最终成就应该建立在这样一个架子上面。
如果三根竹竿很长很结实,就可以搭建一个既高又耐用的架子。以这样的架子做基础,就有可能在任何职业中取得较高的成就。如果竹竿本身不结实,架子搭得越高反而越不让人放心,难免哪天会被压坏;如果竹竿很短,无论它们再结实也搭建不出高架子,过分追求高度反而会使架子像个小脚老太太一样站立不稳。
但是,很少有人能拥有三根长度与质量都完全相同的"竹竿"。一个美国管理学家曾提出一个"木桶定律",是说一个木桶可以盛多少水取决于做木桶所用的木板中最短的那块的长度。同样道理,咱们这个架子的高度与承重能力实际也取决于三根中最短、质量最差的那根竹竿。
在20世纪的50年代,世界还处于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抗的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在各个方面的竞争几乎是白热化的,任何一方在任何领域暂时占据上风都会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轩然大波。在这种令人窒息的严峻状态下,苏联的人造卫星率先进入太空。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在宇宙探索方面所取得的重大跨越性进展,美国人的尊严与安全感所遭受到的挑战可想而知。
于是美国人下定决心要找出两国科研的差距到底在哪里——要知道,当时的美国几乎拥有了全世界最优秀的科学家!最后,通过对教育、科技等各领域全方位地周密调查与深入研究发现,其实,“美国的科技水平丝毫不逊色于苏联,但是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的普及与教育不如苏联”。
于是,美国对国内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做了巨大的改革,其出发点居然是为了培养未来科学家的科研能力。由此看来,美国早就已经把音乐教育作为培养非音乐人才的基础手段了,而音乐对其他文化科技门类的巨大影响也可见一斑。
在2005年温家宝总理拜访钱学森时,钱老先生也曾经明确提出一条相关意见。他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我要补充一个教育问题,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问题。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没有这些是不行的。"作为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的大科学家,钱学森不仅弹得一手好钢琴,而且还曾是上海交大铜管乐团的重要成员之一。
他认为"自己在科学上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得益于小时候不仅学科学,也学艺术,培养了全面的素质,因而思路开阔。先生从自身体验出发所谈的观点是精辟而准确的,而音乐在培养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方面的优势是任何其他艺术门类所不能比拟的。
事实上,许多在人类历史上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人物都得益于“音乐”这第三根“竹竿”的支撑,因为只有同时拥有三根合格的竹竿才能支撑起一个高大结实的架子,才能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兼备,分析综合能力、交流协调能力与自觉内省能力并存,而且心态积极、充满自信。从西方的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爱因斯坦到中国的孔夫子、诸葛亮等不胜枚举。
当然需要承认的是,任何一个孩子的智力、思维与肌肉、骨骼天生都有一种“方向性”。就是说,可能他在这个方面比别人敏感、有优势,而在另一个方面就可能比不上别的孩子。但是任何人都不会因为自己的孩子对数学不太敏感就不让他学算术了,也不会有人因为类似的原因放弃教孩子识字。对于音乐来说也是一样——有的孩子敏感一些,有的迟钝一些,但仅靠另外两根竹竿时没有办法搭建起一个稳固架子的。
简而言之,学习音乐的本质就是接受教育,并且接受的是基础教育而不是职业教育。它的作用与其他任何基础教育(如算数、识字)是完全一样的。
所以学音乐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一门生存的技能,甚至也不是为了掌握一门艺术,而是为了开启智慧、净化心灵、完善人格。既然学音乐是接受基础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那么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得到足够的音乐教育,不论他是不是“这块料”。
在我国义务教育暂时还不能给予孩子们又长又结实的第三根“竹竿”的现阶段,这个任务其实是落在家长和课外教育者身上了。应该说,许多家长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
2007年有位老师在临沂市兰山区内的几所小学做了问卷调查,其中有的班级接近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在业余时间学了一至两种乐器。这说明把学音乐当做普通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已经被许多家长认可了。他们当然知道,这些孩子不可能都成为乐器演奏家,甚至不可能都成为音乐从业者,但并不因此而放弃给孩子这方面的教育。
也许还有人思想比较落伍,担心学音乐会对其他科目的学习有影响。这一点可以保证,绝对有影响!但这种影响往往是好的。
常常听到学生家长这样说"以前别人说还不信,现在自己的孩子开始学琴以后,在学习文化课的时候明显比以前更专心了,才知道是真的。"什么是真的?就是学音乐对其他两根"竹竿"培养的帮助是真的。事实告诉我们,学音乐对其他两根"竹竿"培养的帮助不仅长期见效,短期也见效。
也就是说,这种帮助不仅等到您的孩 子研究探索适用于外太空飞船动力的材料时见效,也在计算20以内加减乘除时直接见效;不仅等到您的孩子与各国元首共赴高峰论坛时见效,也在小学一年级三班课间同学们的交往时直接见效。
音乐教育对智力的开发与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本身便具有任何其他艺术教育所不能替代的神奇作用,更何况受到整体教育的人总是比只受到片面教育的人更具优势。
打个比方,当其他学习的科曰成为接受教育的表象时,音乐的培养就好像是在锻炼孩子的"内功",是需要打通的"任督二脉"。打通了,很可能学什么都容易,退一步来说,至少不会造成什么不良影响。举个例子,我有一个朋友曾经教过一个很可爱的小姑娘,她不但钢琴弹得很好,后来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而且在考入附小前,文化课成绩也是她所在县的第一名。这类的例子还有很多。
从事音乐与从事其他行业一样,也需要三根"竹竿"的共罔支持。近年来,社会上对艺术从业者的看法多有偏颇,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教育体制。大量在文、理科方面没有把握到深造机会的孩子为了圆一个大学梦,不得已在高中阶段才现学音乐,这部分人如今逐渐成了这个行业里的大多数从业者。可以说,这部分孩子文化课成绩不好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学音乐,恰恰相反,很可能是因为小的时候音乐学少了而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