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写200首歌真的很厉害吗?

发布时间:2021/4/14 15:32:36 来源:沈阳学吉他 发布:刘巍老师 阅读:


这两天刷抖音的时候,看到一条热搜——“太一1年写200首歌”。


话题来自节目《为歌而赞》的一个片段,钟倩儿说太一1年会写200多首歌,大家惊呼他好能写,一年能写这么多歌。


不少网友也纷纷感慨:一年能写这么多歌,一定是个音乐创作天才。


但是,创作数量高,和创作能力强,真的可以划等号吗?


从这一点里,我发现大家对于音乐创作、或是音乐都无一例外,出现了一定的误区。


不止这一次,大家肯定也见到过很多如下表达方式:


“XXX有绝对音感,才华当然出众”

“XXX高音那么好,唱功能不好吗!”

“他能弹得那么快,一定是个高手!”

“这首歌用了离调,非常高级!”


……


这些言论乍看之下很有道理,不懂的人也会被唬住。但细究起来,这里面有很多,都是没有必然因果逻辑的误区思维。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聊聊,音乐创作中那些常见的误区以及写歌背后的那些事。


写歌快、写歌多=创作能力强?


不了解写歌的人,会很直观地认为:


但真实的情况是:一个人的创作能力,是不能用创作数量去衡量的,而是作品质量。


因为写歌这件事,真的不难。


流行音乐对于歌曲创作的定义,其实门槛不高。


最初级的要求,就是将一首歌的主旋律创作完成,然后配上简单的乐器伴奏,甚至不配,就是一个人声/乐器唱奏的主旋律。


严格来讲这也不算写了一首完整的歌,这能说是个雏形,叫做Demo。


这对于一个曲作者而言,就如同一个作家,写一篇几百字的文章一样。写歌可能还要快一点,稍有能力的作者,都能把旋律写得顺畅。


所以写歌这件事,本身没什么难度。


难的是:写100首歌,能让大部分歌曲都稳定在一个不错的水准。


如果有人能做到这一点,那ta真的值得被称一声天才。


歌写得再多,一首好听的都没有,这样写1000首,又有什么意义呢?


仔细看太一那条热搜视频的话,胡彦斌说的也是“那就一年什么都不干,就写歌”,这句话,其实是在肯定作者的敬业和专注。


因为胡彦斌作为一个优秀的创作者,他很清楚:写一首歌真的不难。难的是写的这些歌里,能维持在一个相对不错的质量水准。


还有一种误区是:XXX用了这么短,就写出了这么好的作品,ta一定是天才。


真实情况是:一个人写出的歌的质量,和创作时长,没有必然关系。


因为写歌真的是一件玄学+后天努力的事。歌写的多了,技法越来越熟练,的确可以用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一首作品。


但是写出的旋律是否好听,这个没有任何规律可言,不是学多少技法就可以写出好听的歌曲的。


否则,那些作曲系的教授们,应该是站在作曲界巅峰的创作者了。


但真实情况是,你有听说国内这些经典的作品,有多少是作曲系教授写出来的?


也是因为这种“旋律创作是否好听”的不确定性,有的人可以5分钟内就写出一首非常经典的歌曲。


比如伍佰,他的《浪人情歌》就是几分钟内写出来的。


浪人情歌

伍佰 - 滚石香港黄金十年 伍佰精选


谈起创作伍佰不无自豪,他称自己曾在五分钟内写完一首歌,“我写歌不是靠灵感,灵感不来怎么办?”


你可以把这种情况,归因为写歌技巧纯属到一定程度的前提下,旋律的灵感一来,自然水到渠成。


但伍佰这辈子写了那么多歌,其他的都是几分钟之内写成的吗?反过来讲,有的歌他可能写了很久,但是质量一定很高吗?


所以,歌曲的创作时间,和最后歌曲呈现出的质量,以及创作者的创作能力,也没有必然联系。


写歌真的是用纸笔写


这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误区。因为相对演奏和演唱而言,音乐的创作普通人可能接触比较少。经常说写歌、写歌,很多人真的认为,写歌就是拿纸笔,在谱上写下来。


所谓的写歌,其实就是歌曲创作的另一种通俗说法。真正的作曲方式,大概有如下几种:


1、一边按照自己的想法唱出旋律,一边使用乐器伴奏(也可以不要乐器,不过这样的话作者要具备一定乐理功底,例如椎名林檎。);


为简单旋律编配“高级”的和弦


2、用自己擅长的乐器,即兴演奏旋律;


3、提前打好和弦框架,在和弦框架内,自己填充旋律。


而无论是哪种作曲方式,都需要用录音设备,把你创作的这段音频录下来。


换句话说,记录作曲的载体,是依靠录音设备,而不是真的拿笔,在纸面上那么写。


用纸笔直接记录音乐,这种做法有点理论化,而且相对而言比较落后。在过去没有录音设备的时期,可能一些乐曲会用到这种方式去记录,且容易因为记忆偏差,导致记录的内容出现失误或是丢失的情况。


录音设备出现后,纸笔写歌这种方法就被取代了。


当然,把创作的歌曲,最后以谱例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是可以的。因为这样有一个好处,可以一定程度提醒自己,避免歌曲的同质化。


你在创作哼唱旋律的时候,也许好几首歌都用了176这个动机,但是自己听不容易察觉。可如果你用谱例记下来,一看176,你就明白,这个动机以前出现过。这样在我们写歌的时候,就可以避免掉作品的同质化。


我就会这么记谱,把自己创作的曲子用谱例记下来。不过不是用笔,是用电脑。


拥有绝对音感=创作能力强?


这个是我见过比较牵强的一个误区了。可能是由于很多人对绝对音感这个概念,以及音乐创作不了解,所以想当然地认为“有绝对音感的人,一定很会写歌”。


例如大家都知道周杰伦有绝对音感,于是就会潜移默化地把他的创作能力和绝对音感联系在一起。


但实际上,这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关联。把这种天赋和作曲才能归类为因果关系的结论对周杰伦来说是很冤枉的。


“因为周杰伦有绝对音感,所以他才能写出那么多好听的歌。”


错了,周杰伦不管有没有绝对音感,都会很牛逼。


绝对音感更多的是一种耳朵对音色、音高的敏感性。有天赋使然的成分,也有的人通过后天训练,可以培养出这种能力。


但也许正是由于这种能力的珍贵,很容易让一般听众将它和“创作才华”联系到一起。


这种能力其实更体现在视唱练耳方面,和纯粹的歌曲创作没有太直接的关系。


我能听出这个音是小字一组的g1还是#g1,音合在一起是Gmaj7还是G7和弦,可以更方便我去扒谱、听和声(或许也可以加速对和声的理解和运用吧)。


但是说有这个能力,就一定很会写歌,这就没有道理可言了。


使用很多作曲技法=高级?


还有一种误区,就是对音乐技法的误解。


比如最近几年比较火的,有个词叫离调。可能很多人就认为,歌曲用了离调,就一定很高级。


离调本身是一种音乐创作的技法,意指音乐作品中,出现了某一临时变化音,或临时带变音的和弦,而引起了调性色彩的改变,而且这种改变只作了短暂停留之后又回到了原来的调性上,这样的调性变化就称作离调。


流行音乐中常见的离调举例:


《菊花台》和弦编配中的离调现象


这种技法本身其实并没有什么难度,其实只要想加,任何歌曲都可以加离调。

你把《北京欢迎你》的副歌第一句35156,改成3#5 #1 #5 6,再回到原来的旋律里,这就叫离调。


但是这样好听吗?歌曲听起来不觉得很怪、很突兀吗?


而我们听到的大部分歌曲没有离调处理,也恰恰是因为:离调技法是为歌曲旋律服务的,不必盲目使用。而如果为了炫技而破坏歌曲的旋律流畅性,就属于画蛇添足了。


而很多人对于技法理解有限,常常会有“用了高级技巧歌就高级”这样的认知误区。


其实很多技法本身没什么难的,也不代表用它就是高级,还是要看它服务的作品本身适不适合。


音色好/能唱高音=唱功好?


很多人对于唱功的理解,停留在音色和高音这两个层面。


诚然,如果一个人拥有迷人的音色,那么ta的确具备了良好的先天条件。


但这也不等于:这个人就是一个好的歌手。


好的歌手,涉及到音准、共鸣、音域、气息、技巧、节奏律动处理等等很多维度,不仅仅是一个音色好就可以满足的。


当然,如果这个音色不错,但缺乏唱功技巧的人,拥有好看的颜值,运气也比较不错,那么ta也还是可以当一名歌手,发发歌曲有粉丝买单。


这样的明星也可以在市场拥有一席之地。不过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无关唱功。


还有一种常见的误区是:能飙高音=唱功牛逼


决定一个歌手音能够唱多高的,是他的音域。有的人音域偏高,他唱得就高;也有的人音域偏低,他可能唱不了高音,但他的低音也很迷人,这样的人同样可以具备很好的唱功。


像赵鹏、王晰(当然王晰也能唱高音)这样的歌手,他们可能更多展现自己的低音。但是他们的唱功不好吗?


反过来讲,有的歌手高音很棒,演绎的作品也是在他舒适的音域内,就一定能把作品演绎好吗?


比如王宏伟老师翻唱的《想你的夜》:


这首歌当年也是黑红过一阵,各种音准、节奏上的失误,实在有失王宏伟老师的水准。


当然王宏伟老师还是很优秀的歌唱家,上面这个例子也有从民族到流行跨界,唱法变更不适应的因素在。


反过来讲,因为这一个案例,就能说王老师唱功不好吗?人家在民族声乐领域,可是有大量优秀的演唱作品,现在是国宝级的男高音歌唱家。


举这个例子只是想告诉大家:片面用能不能唱高音,判定唱功的优秀与否,这是错误的。


要结合具体作品,具体分析。


写在最后


写歌容易,但写出一首好作品可能需要成百上千次的练习和打磨。


人们看来“五彩斑斓的黑”、“你给我弹出森林的感觉”、“ 想听一段有草莓味的旋律”  似乎非常天马行空,不着实际,但在音乐中是真的可以实现。


所有的理论和写作技巧都是服务于音乐的,我们千万不能被框架束缚死,要学会利用它们来表达自己想要的东西。


音乐创作是一件非常美妙又有意思的事。大胆去尝试吧!



标签:学琴 练琴







文章评论:

 以下是对 [1年写200首歌真的很厉害吗?]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