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学[2021]3号,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艺考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针对广大考生、家长以及高校关心的一些焦点问题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指导意见。
以省级统考为主
校考资格需审批
该《意见》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提出了总体目标:从2021年开始推进相关改革工作,到2024年,基本建立以统一高考为基础、省级专业考试为主体,依据高考文化成绩、专业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制度,基本形成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艺术人才选拔评价体系。
教育部去年认定了48所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的名单,名单内的院校拥有独立校考资格。而今年的《意见》进一步提出:建立健全校考高校和专业准入退出机制,严格控制校考的高校及专业范围。对于少数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较高的艺术院校,对考生艺术天赋、专业技能或基本功有较高要求的高水平艺术类专业,可按程序申请在省级统考基础上组织校考。对于出现违规招生情况的高校,将视情节严肃处理,直至停止校考资格。组织校考的高校要结合人才培养定位,加强与省级统考的衔接,科学合理确定校考形式。要积极采取线上考试或使用省级统考成绩进行初选等方式,严格控制现场校考人数,原则上不超过相关专业招生计划的6至8倍。
取消校考跨省考点
在学校所在地举行校考
《意见》提出:2024年起,不再跨省设置校考考点,所有高校艺术类专业校考工作均在学校所在地组织。
“我校是独立设置专业音乐院校,在教育部去年认定的48所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的名单之内,我们取消跨省校考考点已经6年了。我理解,今后,在名单之外的院校如果希望校考要向教育部提出申请。”西安音乐学院招生与就业处副处长(主持工作)岳晓融介绍,教育部出台的这两条关于校考的指导意见,旨在更加严格地控制校考的学校范围、促进各学校严抓校考质量。
取消跨省校考考点,对于组织校考的学校来说,可以节省人力以及相关的交通食宿等成本;而对于考生来说,必须到组织校考的学校所在地参加考试,意味着考生赶考的频次和相关的交通食宿成本将增加。对此,有专家建议,组织校考的学校可以在初试环节让考生线上提交视频,只有通过初试的考生才需要到现场复试,这样就避免初试没有通过的众多考生白跑路。
增强考试区分度
满足不同类型高校的选拔要求
该《意见》提出:充分发挥行业部门和专家学者的作用,成立教育部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专家委员会,研究制定高校艺术类考试招生专业目录和各专业分类考试方案。
各省(区、市)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扩大艺术类专业省级统考范围,到2024年基本实现艺术类专业省级统考全覆盖。对于生源极少或考试组织确有困难的个别专业,可通过省际间联合组织或“考评分离”等方式实施。完善省级统考科目和内容,推动各专业制定统一的考务规范和考试说明等,提高省级统考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改进省级统考评分方式,加强评分管理,完善成绩呈现方式,增强考试的区分度,满足不同层次、类型高校选拔需要。原则上,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均应对省级统考成绩提出明确要求。
四川音乐学院党委常委、宣传部长雍敦全表示,教育部出台该《意见》,旨在杜绝招生腐败,希望不断提升省级统考水平和质量。每个省的情况不同,如何让省级统考更客观、更科学?他建议,给每个音乐表演专业考生的现场考试录制视频,由不同的专家组来分别打分,这样成绩更客观。另外,在省级统考之后,各招生院校最好对有意报考该校的省级统考合格考生,将艺考现场专业表演的视频进行再评判,以确定这些学生是否符合自己学校的要求。
考评分离
严格执行评委回避制度
每年的艺考结果关系到数十万考生的命运,无论是参加省级统考还是校考,考生们都担心评委是否能做到公平公正。如何确保评委公平公正?
该《意见》提出了具体的办法:2021年起,推进建立艺术类专业考评人员信息库,逐步实现各省(区、市)和高校共建共享,扩大考评人员遴选范围。优化考评人员组成结构,逐步增加考评人员人数,扩大省外校外人员比例达到一半以上。探索逐步建立艺术类专业考试考评人员和考生特殊关系申报制度,凡在规定时间内有指导、被指导关系或有亲属关系及其他利害关系的考评人员和考生,均须按要求进行申报,并严格执行回避制度。高校领导干部子女或其他亲属报考本校的,须向学校报备并在校内公示,相关领导干部要全程回避。严格执行违规考评人员“黑名单”制度,对于隐瞒不报、弄虚作假或违规违纪的考评人员,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并列入“黑名单”,终身不得参与高校考试招生工作。
严把考试组织关,严格落实考生、评委、考场随机编排的“三随机”工作机制,严防考试舞弊。严把考试评分关,完善专业考试评分标准,积极采取“考评分离”、评委现场独立打分、全程录音录像等方式,确保评分公平公正。
提高文化课成绩要求
建立破格录取机制
由于艺术专业文化课录取分数线远低于非艺术专业的分数,以至于近年来,艺考被一些文化课成绩欠佳的学生当作升入大学的捷径。一些高校艺术专业人才选拔“重专业轻文化”的倾向,导致艺术专业本科生整体文化素质不高。
针对这一现状,《意见》提出:各省(区、市)应根据不同艺术专业人才选拔培养要求,在现有要求基础上,因地制宜、分类划定、逐步提高艺术类各专业高考文化课成绩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舞蹈学类、表演专业可适当降低要求)。鼓励校考高校结合专业培养要求,加强考生文化综合素质考查,进一步提高考生文化课成绩录取要求。
在组织校考的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中,对极少数省级统考和校考成绩均特别优异或在相关专业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有关高校可制定高考文化课成绩破格录取办法。高校破格录取办法须经学校党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并报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提前在招生章程中向社会公布。高校破格录取考生名单须经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报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核准后予以录取,并在学校招生网站进行公示。
岳晓融认为,这两条指导意见表明,国家希望高校科学选材、精耕细作,培养具备深厚文化底蕴、德艺双馨的专业艺术人才,回归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本真。
不仅国家对艺术生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高,学习艺术、参加艺考的学生越来越多,使得竞争越发激烈,文化课分数线水涨船高。例如,2019年,各省音乐艺术类专业文化课录取分数线比2017年都有不同幅度的上升:青海省音乐学(声乐专业)文科录取分数线上升23%,安徽文科分数线上升19%,福建与江西文科分数线上升18%,辽宁文科分数线上升16%;广西、江西、福建、辽宁、黑龙江音乐专业理科录取分数线上升20%至10%;河北、河南文理科录取分数线均上升12%;北京、山东、云南、陕西、湖北、吉林、海南艺术类文科录取分数线上升幅度为4%-9%。
2020年,北京、浙江、上海、山东等省份实施新高考方案,艺术类文化录取分从二本线的65%提高至70%甚至75%。
国家要求与社会发展的双重需要,促使艺考生必须重视文化课、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减招或停招
社会需求不足、培养质量不高的专业
值得注意的是,该《意见》指出:有关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所属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规模和结构的宏观调控,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对高校办学情况的评估指导,对社会需求不足、培养质量不高的专业予以调减或停止招生。
“我们暂时没有要减少招生或停招的专业,但是也想整体适当压缩规模。”岳晓融分析,全国每年艺术类本科招生46万人,占全国学科的10%,规模太大;全国院校本科生平均初次就业率为90%,而艺术类的本科毕业初次就业率仅60%。有很多学校单纯为了学费高、希望借此增加收入而开设了音乐艺术类专业,但是其人才选拔和培养质量达不到音乐类专业人才的标准,因此,国家出台政策压缩艺术招生规模。每个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应该客观评估本校各专业的教学实力,理性对待那些整体实力不强、与市场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就业率持续低迷的专业,及时减招或者停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