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到了三四岁的时候,一听到音乐就会手舞足蹈,有时还会冷不丁地唱起在幼儿园学习的歌曲,喜欢用手指头在桌面上弹来弹去……
很多时候,孩子正是以这种对音乐的热情,向我们传达一个信号:我已经进入了音乐敏感期,我喜欢音乐,我需要音乐。
我们知道听力的发展在早期非常重要,因为听觉除了一些与生存有关的意义外,主要的一个方面是与语言发展有重要关系。
早期对声音的感知能力,是今后学习语言、学习音乐的基础。
所以早期经常听音乐对孩子感知不同的声音、音调都有帮助。而且音乐对调节情绪、培养辨别和记忆能力都有作用。
让音乐伴随孩子成长,解读孩子的音乐敏感期
音乐是表达内心感受的一种方式,很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却可以通过音乐表达出来。
孩子进入音乐敏感期的表现:
孩子的音乐敏感期在1岁到5岁之间,是螺旋发展的,时间跨度较大,4岁时发展到真正意义的敏感期。这个敏感期是孩子一生最持久有效的阶段,在这个敏感期中,儿童等待或寻找特别的音乐环境,跟音乐亲近,发展潜在的音乐天赋。
孩子出生之后,音乐的天赋和本能是最高涨的。这时候,如果我们能够顺其自然地发掘他的音乐天赋和本能,他就会按照内心“导师”的指引自动自发地感知音乐。
而敏感期的到来,有利于将孩子的音乐天赋和本能转化为良好的音乐素养和能力。
相反,如果我们无视孩子的音乐敏感期,或者是给予他错误的指导,那么他的音乐天赋与本能就会在八九岁的时候泯灭,也会缺乏对音乐的感知力和鉴赏力,就会出现唱歌找不到调、跳舞踩不上点等情况。
如果孩子到了八九岁还没有接受音乐感知能力的训练,他的大脑感知音乐的模式就会受到限制,颞平面区域就较难被开发出来了。也就是说,如果孩子在音乐敏感期内没有接受音乐训练,那么他就错过了音乐学习的最佳关键期。
对孩子的音乐教育要避免走入这个误区
在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的时候,很多父母走入了这样一个误区:
一看到孩子有音乐天赋,就会采用“拔苗助长”式的教育方式,甚至将他的才艺涂上功利色彩。
比如,有的父母看到孩子有音乐天赋,便赶紧给他报兴趣班,让他接受系统、正规的学习;
孩子一学弹钢琴,就奢望他将来成为郎朗;
有的父母甚至还希望孩子借此机会一夜成名……
殊不知,当我们一厢情愿甚至强迫孩子学习音乐这项才艺时,他很可能会慢慢丧失对音乐的热爱。
著名钢琴家郎朗的启蒙老师朱雅芬曾感慨:
“一学琴就得成为郎朗、李云迪的想法可以理解,但不太现实。抱着功利的学琴心态,不可能培养出下一个郎朗。”
朱老师一直教郎朗钢琴技巧,更注重鼓励、激发他的兴趣,及时排解他的厌弹情绪。
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把孩子培养成音乐家,而且能够成为音乐家的毕竟是少数人。
所以,我们需要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不要认为让孩子学习音乐就是为了让他掌握一门才艺,为将来成为音乐家打基础,而是让他在亲近音乐、感知音乐的过程中产生良好的乐感和音乐鉴赏能力。对于孩子的整个人生来说,这难道不是最宝贵的财富吗?
如何对孩子进行音乐启蒙教育?
日本著名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经研究后发现:
婴儿大概在五个月左右就可能对音乐的影响,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审美反应和记忆力。
他采用的实验方法是这样的:婴儿降生不久后便开始,当他(她)啼哭时,就播放经过选择的优美悦耳的音乐,直到他不哭又睡着为止。
大概在五个月左右时,被试验的婴儿就开始出现不同的表情了:
当听到陌生乐曲时,就做出发呆的、奇怪的表情;而当听到那些熟悉的音乐时,就会面露笑容、摆动四肢,做出打节奏的样子。
怎样给孩子进行音乐启蒙?父母抓住幼儿关键期,做好这4点很重要
孩子一听到音乐,就会和着乐曲扭屁股——每个孩子都有音乐天赋,要给他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但不要强迫他学习某种乐器。
有的父母可能会认为,孩子没有音乐细胞,学习音乐也就没有多大意义和作用。其实不然,不管孩子有没有音乐细胞,只要在音乐敏感期内为他营造一种良好的音乐氛围,让他用心感受音乐,渐渐的,我们就会在他身上发现一种灵动的气质。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孩子进行音乐启蒙教育呢?
1、让孩子尽早的接触音乐
有位朋友家女儿对音乐就很喜欢,只要是听到音乐就会舞动起来。
原来朋友从女儿小的时候开始,就为她创造了一种良好的音乐氛围,并一直伴随她的成长从未间断过。
早晨起床的时候,会播放欢快的乐曲,吃饭的时候会播放节奏平缓的乐曲,玩耍的时候会播放轻快活泼的乐曲,睡觉前会播放安静柔和、节奏舒缓的乐曲。在这种音乐氛围的熏陶下,孩子的节奏感和感知音乐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像朋友这种做法,在不同的时段播放不同风格的音乐,让女儿在充满美妙音乐的环境中长大。
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方式,让孩子尽早地接触音乐,最好是从胎教开始,让他在充满音乐的环境中快乐、茁壮地成长。
2、“听”在先,“动”在后
一般来说,对孩子进行音乐训练可以分为两个过程:
其一是“听”,即让孩子认识音乐、感知音乐;
其二是“动”,即让孩子动手操作乐器。
孩子在听音乐和动手操作乐器的过程中,会运用到大脑的两个不同区域。
所以,孩子在婴幼儿时期,主要是进行“听”的训练;当孩子的精细动作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再进行“动”的训练。
也就是说,我们在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的时候,应该采取“‘听’在先,‘动’在后”的方法。这样不仅不会错过孩子音乐潜能开发的最佳时期,还能使孩子的大脑机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
为了能让孩子在音乐敏感期内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我们要给他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这个环境要具备三大要素:
● 音乐
很多父母喜欢给孩子播放一些流行歌、摇滚乐、重金属音乐,这是非常不好的。因为,这些音乐会让孩子变得好动、易怒。
我们给孩子听的音乐作品,无论是乐曲还是歌曲,必须符合孩子的身心特点,内容必须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
可以为孩子选择传统经典音乐,比如,中国传统的民乐,莫扎特、巴赫、维瓦尔第等国外音乐大家的经典曲目。
对于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来说,他的听觉还处于发育阶段,所以我们播放音乐时音量要适中。如果孩子长时间受到强音量的刺激,容易造成听觉疲劳,会降低他的听觉敏锐度,甚至会损伤他的听觉。
● 乐器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们尽量让孩子接触一些不同的乐器,让他通过触摸、拨弄、弹奏来感知各种乐器的声音。
不过,千万不要强迫孩子学习乐器,否则只会让孩子失去最初对音乐的热情和兴趣,甚至还会让他产生抵触情绪。
如果孩子对学习某种乐器有兴趣和天赋,而他的精细动作发展也日趋完善,我们可以考虑让他接受正规的乐器学习。
● 共同感受音乐的人
如果处于音乐敏感期的孩子没有共同感受音乐的“知己”,那么他对音乐的兴趣很可能会慢慢丧失。所以,身为孩子最亲近的人,我们一定要成为孩子在音乐方面的“知己”。
比如,每当播放音乐的时候,我会和女儿一起听,随着节奏我会拍手或敲打带响声的玩具,女儿也会随着音乐节奏晃动她的胳膊,我们还会一起跟着音乐节拍跳一段舞蹈。
在这种氛围中,孩子大脑中的音乐潜能很容易被激发出来。
4、不要用成人的标准评价孩子的歌声和舞蹈
当孩子进入音乐敏感期之后,他会不自觉地唱歌,也会不自觉地扭动屁股。
虽然他可能会咬字不清、唱歌跑调,会跟不上节奏、踩不准舞步,但是我们千万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去评价他的歌声和舞蹈,否则会让他失去对音乐的兴趣。
正确的做法是,我们要给予孩子鼓励,让他尽情发挥自己的音乐天赋。
记得给女儿买过一个儿童口琴,她特别喜欢,而且无师自通。
虽然开始吹不出连贯的曲调,但是通过一吸一呼的动作,收获此起彼伏的琴声,已经让女儿兴奋不已了。
我们也给予了她及时的鼓励,虽然看似很小的鼓励,都能让女儿高兴半天,在我们不断的鼓励下,女儿对口琴持续吹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竟然学会了一首简单的曲子,每次有客人来时,女儿还会拿出口琴来表演一番,这也让她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感。
涵妮妈妈寄语:
对孩子的音乐启蒙教育离不开父母的陪伴和引导。
戈登博士在他的研究中说过,家庭是孩子音乐启蒙最主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地方,家庭给一个人的影响,没有任何场所可以取代,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不如家长亲身影响来得重要。
希望父母可以多引导孩子听音乐,做音乐游戏,在生活中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和感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