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好几位小朋友被家长带到我的小提琴课上却没有通过面试。尽管在之前我已再三强调,孩子没有兴趣暂时不需要带来,但是许多家长大概怕错过孩子学琴的“最佳年龄”,再加上看着周围的孩子都学习了某种乐器,或者看到一些“学习艺术以后能加分”的资讯,还是架着孩子来了。
尽管“来都来了”,但只要暂时还感受不到孩子对学琴这件事的兴趣,我也会暂时拒绝他们进班,因为小提琴启蒙是一件需要认真的事情,并不想浪费大家的时间精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感到了家长强烈的不甘心。有些家长推着孩子:“快说呀,是你自己要学的,学一个乐器多好啊。”有的家长很诚恳地说:“我们真的全家都很喜欢音乐,就是小时候没条件学,现在一定要让他学起来。”还有的家长很不甘心地问我:“孩子这么小,知道什么是喜欢吗?难道不是学了才能喜欢吗?”
诚然,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会有一开始不太喜欢,但是后来慢慢喜欢上某个科目的经历。但前提是,这些科目都是我们在学校的必修课,哪怕不喜欢也只能坚持读,或许克服了瓶颈、突破障碍后会如鱼得水,成为自己最擅长的科目。但是平心而论,有多少家长和学生会把学习乐器当成一门人生不可缺少的必修课呢?大多数人的认知都只是停留在“学习乐器就是锦上添花”罢了。在这样的认知条件下,艺术学习是可以给其他文化课学习让道的。家长和学生遇到两者同样需要花费时间的情况下,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来提高效率、平衡两者,找到两者相辅相成的点,而是“那我们琴就少练或不练了吧”,让乐器学习给文化课让出路。这才是当下国内大多数人学琴的现状。
我的同行经常跟我伤心地吐槽这一点,“某某学生有些才能,教了好几年小有成就,后来功课忙就不来学了,太可惜了”云云。还有的老师痛定思痛,会告诉学生,“快点在中学前考出十级,后面你可就没时间学了”,从而拼命“好心”帮学生在前面赶进度。
说实话,这些也是我前几年的状态和认知,觉得自己好惨,教了半天心血付诸东流。但我也特别感谢这些放弃学琴的孩子和家长,正是多次被无意识伤害,认识到了这一点后,教师才能“人生清醒”,才会更加重视兴趣在孩子学琴中的巨大作用,也会把注意力放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而非黏着在某一位学生身上。
教学十多年,看了太多的孩子,我深深知道哪怕同样是功课繁忙,那些对音乐真正产生了兴趣的学生,哪怕是暂时放慢了学琴进度,或者没有选择考专业音乐院校,但是琴在手上是不会放下的。哪怕每天练很少的时间,但是只要有空,就会见缝插针地去拉一拉琴,去听一听音乐,一旦有机会多练习,立刻会来约课。对这些学生来说,毫无疑问,音乐将伴随他们整个人生阶段,作为教师不可能放弃这样的学生。
但一开始就兴趣不足,在家长、教师的威逼利诱下磨磨蹭蹭学个几年的学生,很可能对自己会拉琴这件事也没什么成就感和自豪感。功课一忙,正好有借口不练琴,也就顺理成章不来上课了。
我经常对那些坚持学琴的孩子说,要感谢那些放弃的人,否则坚持的人可能也没那么容易被人看到。我也会对那些纠结是否要学下去的家长和孩子说:如果不能做到每天练习,就干脆地放弃。果断放弃也是一种勇气和美德,至少让自己不再纠结,也把更多学习的机会留给了需要的人。就怕占着学习的机会,自己又不太肯努力,最后只能是半吊子状态不了了之。浪费出去的时间才是真正的可惜。
今年集体课的招生,我专门召开了针对家长的见面会,很诚恳地对家长说明了教学以及孩子学琴的目标,请大家不要以为学琴就是来课后托管,也不要认为只要报了班孩子就能学好。如果对音乐没有爱好,对学琴没有心理准备,建议还是把机会留给其他同学。后来在教学过程中,的确证明留下来的都是想清楚的,想清楚的孩子和家长哪怕是遇到困难,也不那么容易放弃,对我们的教学成本(教师的辛苦工作和业余时间)也起到了最大限度的维护作用。
最后想说的是,还在犹豫是否让孩子学琴的家长,请千万不要着急。既然还在犹豫,就请再继续观察继续引导,时候未到,就先不要急着给孩子报各种班。带孩子去大自然、博物馆、音乐厅去感受,孩子会在玩耍和与这些美好事物的接触中自然地表达出他想学的东西。想好了要给孩子学琴的家长,请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他们虽然小,但是什么都懂,把学琴的快乐和辛苦都提早告知,让他们自己来选择。已经有一定学琴年限的学生和家长,不妨每年都做一个年终思考:今年学了什么?明年有没有必要再学下去?要怎么去学习?不要把学琴和老师、家长的投入当成理所应当。人的精力有限,穷尽一生也不可能事事精通,只愿万事万物都有合适的位置,每个人所学的都真正是他想学的。顺其自然才能非常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