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谱上的提示
一直就知道朱利尼(Carlo Maria Giulini,1914- 2005)是一个很严谨的指挥家,最近拿着总谱听他的贝多芬,受益颇多。对于每一个谱上的记号,他都作出来了。对于谱上没有的记号,他都没有擅自乱作。这是极其客观的演奏。但是,个性难道就被抹煞了吗?遵照作曲家的每一个记号,演奏就会千人一面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听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贝多芬,而不是白纸黑字的一堆枯骨。
为什么会这样?
个中缘由不言而喻,冷静想想我们就明白,谱上的记号,即使再密密麻麻,也不可能完整的表现出作曲家的想法,更不可能完整的表现音乐,如果谱上的“f”“p”以及其他表情术语就可以替代作曲家的完整思路的话,那作为最玄妙语言的音乐,岂不是太过简单了?
我们研究音乐--弹琴也好,指挥也好,必须先研究乐谱,以乐谱的每一个记号,每一个音符为桥梁,去参透作曲家的真正意图,去探索音乐的真正意义
须知,贝多芬也是通过乐谱这个桥梁,向人们阐述他的思想的 ,所以,乐谱上的记号不是终极目的,只是桥梁。
事实是,绝大多数的习琴者,都把乐谱当作终极目的,他们把他们所有的时间花在研究这个“p"是不是作到位,却不会去想为什么这里会出现"p"而不是f,这样的练琴,是不问所以然的
我想到一句诗,小孩子都会背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如果把杏花村比作作曲家的真正意图,音乐的真正意图的话,那谱上的记号只是牧童的一指,我们应该关注的是隐隐而现的杏花村,而而不是牧童因为放牧而密布老茧的手指。
不独是朱利尼,我们可以注意绝大多数的独奏家,哪怕是个性最鲜活的演奏家比如米开朗杰利,利帕蒂--他们也遵守谱上的每一个记号,但是他们的演奏是如此的与众不同。
须知一个”p“只是规定了轻响方面的变化,而音色,层次比例等各方面,留给演奏家的余地还是很多很多,多到足以让你发挥你的个性。所以,根本不需要修改谱上的记号用以达到你的个性---对于青年学生,这种不需要变成了不允许。
想得深一点,每一个音符也只是媒介,表达作曲家思想的桥梁。我们当然不能改音符,但我们应该明白每个音符背后的意义。想到一个例子,brahms狂想曲op79 no2的结尾,伴奏音型先是一拍三个音,然后是两个音,一个音,又变成了两拍一个音……作曲家这么写,明显是要想越来越慢,越来越弱,渐渐消失。他当然可以写”rit“,但他没有那么做,他怕演奏者破坏音乐的内在节奏,于是他只好这样写---你让他怎么写呢??所以弹的时候,最蠢的弹法就是数拍子,形而上学的照章办事。
一言蔽之,谱上的记号,作曲家所标的提示,只是文字上的,只是最接近他原意的表述,而不是原意本身 ,所以,我们要遵照谱上的记号,但要参透记号背后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