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J.S Bach 1685-1750)的一生都尽职于音乐创作,他的家族熟知多种乐器,是以其作品近乎涵盖了当时所有门类,以至于现代每一个西方音乐的学习者,欲练神功,终究绕不开巴赫这座云峰。他生活的欧洲,鲁特琴经被广泛使用于室内乐,其本身也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的百年里进行着形态与定调的演变,亦有自己的独奏文献。相信巴赫对该乐器的认知也来源于此。
巴赫为大小提琴各创作了六首无伴奏组曲闻名于今朝,却少有人知道他也给鲁特琴创作了六首组曲。巴赫本人对鲁特琴并没有像魏斯(Silvius Leopold Weiss 1687-1750)那般庖丁解牛式的透析,所以他的鲁特琴组曲多不合演奏者的技术习惯,所以并没有成为鲁特琴学习者的不二首选,但这些作品却有着无人能及的复调与和声调式、对位法阴阳互置的键盘乐器的思路,有着极高的音乐研究价值。
比利时吉他演奏家Raphaella Smits 演奏Bach Gavott I BWV1011
古典主义时期,在莫扎特同期还有零星的鲁特琴作品,但在新时代化繁为简的主流思潮下,鲁特琴作品几乎被雪藏,只留下些许演奏技术的习惯传承到了吉他上。吉他取代鲁特琴,在古典浪漫时期的欧洲因受上流社会的青睐,一度成为乐器王国的顶流,以至于一时间作品如泉涌鱼贯,这也是为什么古典吉他在上世纪复兴时,大家都在学习意大利、西班牙等作曲家如索尔、卡鲁里、朱里亚尼、卡尔卡西等人的作品。
塞戈维亚、布里姆等先贤应该是第一批试图将巴洛克和文艺复兴时期鲁特琴作品改编成吉他版本的领路人,并在自己的音乐会上演奏一些片段和乐章。后来越来越多的吉他学者加入到改编巴赫作品的行列之中,经过多少年的研究、录音及音乐会演奏效果和不断的修正,方才有了一些绝佳的改编版本,对于巴赫这样的集大成者,其庞大的曲目库里,估计唯有弹拨乐器才能对其有如此革命性的改编和突破吧,因为其他的乐器面对巴赫的书写的曲谱,近乎只专注于在乐思上的考究和技术上的精进,而不敢变更这位祖师爷笔下的分毫。
现今较为成熟且常见的独奏吉他巴赫作品,有大小提琴和鲁特琴的十八首组曲,以及其他一些单曲。这些曲目大多因为要配合吉他这个后巴洛克时代的乐器的演奏方式而进行转调以及声部内的一些换位,对于大小提琴的无伴奏组曲,更是需要编者极为老练的复调作曲思维和相当精熟的对位法的运用,才能打开巴赫的音乐密码,进入一个高度开放化、多可能的音乐空间。所以如今各国顶级的吉他演奏家,都愿意通过研究巴赫作品来提高自身的瓶颈和段位,而对彼此的改编版本,也都保持着尊重且辩证的立场。
巴赫作品的音乐深度和演奏难度,自然也成为各种吉他大奖赛参与者的必选,抑或直接成为比赛曲目。有趣的一点,很多选手都可以通过精彩完成巴赫作品的演奏而进入决赛,却极少有人凭借弹奏巴赫作品而摘得头筹。因为这其中不仅仅是演奏技术的圆熟,音色处理的巧妙这些相对表象的因素让人各执一词,更有改编版本里有关复调和对位法等深度的议题引发难以调和的激辨。人们对巴赫乃至整个早期音乐范围的作品用现代乐器演奏这个问题,也在这前后几十年来有着不同的解读和评判。这些作品不像索尔、塔雷加、巴里奥斯、罗德里戈甚至是布劳威尔等人的作品,有怀揣着作曲家本身对演奏技巧和音乐表达充分研习而写成的曲谱和文字解析、以及相对让人信服的版本诠释。说的通俗一点,改编后的巴赫作品所引发的议题,堪比高鹗续写曹雪芹的《红楼梦》,是非喜恶众口难调。
到底巴赫作品的吉他版本,到底能不能有没有一个权威的平台能够坦然于大众,进行冰火碰撞式的较量呢?这个可能会引起巨大争议的一步,由他——德国殿堂级吉他演奏、巴赫学者Tilman Hoppstock,迈出了。
在欧美诸多巴赫作品吉他改编版本中,Hoppstock教授的手笔可谓极具话语权,且他以复调分析为基准,撰写且出版了《吉他演奏者眼中巴赫鲁特琴作品》及《巴赫鲁特琴赋格里的复调》两本重要文献,并以此获得法兰克福大学的文学博士学位。
在成功举办二十多届Darmstadt吉他音乐节和几届“德意志吉他大赛”后,他决定举办“第一届欧洲巴赫作品吉他大赛”。这绝非仅仅大胆的臆想和试探,更是得到了欧洲多个音乐节以及NAXOS唱片公司的支持。
以下笔者列出本次比赛的重要信息,具体内容,读者可以登录该赛事的官网获取:http://bach-award.de/en/home/?fbclid=IwAR27LhERu4f9wz5F9TppxVgEX_NzCSQaxfE4BwzQSg57jlQNn8VHqBv2Two
冠军得主:
8000欧元奖金
有著名雕塑家Thomas Duttenhöfer制作的巴赫雕像
六场音乐会分别举办于:
1,2023/2024年,德国,莱比锡巴赫音乐节
2,2023年,德国,达姆施塔特吉他音乐节
3,2023年,德国,纽廷根吉他音乐节、
4,2023/2024年,德国,马格德堡室内乐季
5,2023年,德国,布莱巴赫音乐厅音乐季
6,2023年,意大利,Arquato城堡吉他音乐节
由NAXOS音乐公司为冠军得主录制巴赫作品,将在2023年于加拿大多伦多出品,2024年上市。
参赛资格:
—参赛者要求年龄在34岁以下(1988年1月1日之后出生),不分国籍,但要持有欧洲的居留身份
—报名费120欧元
—报名截止日期为2022年3月31日
—比赛有四轮:
第一轮,至5月1日,视频环节,要求演奏三首J.S Bach的作品
第二轮,至6月15日,以J.SBach作品为主的曲目单,约15-20分钟
第三轮,10月22日,公开半决赛,以J.SBach作品为主的曲目单,约25-30分钟
第四轮,10月23日,公开决赛,以J.SBach作品为主的曲目单,约40-45分钟
—视频环节的巴赫作品可以在半决赛和决赛环节再次演奏
—决赛将选出六位获奖者
—奖金总额为18700欧元,折合人民币13.35万元,予以六位获奖者和一位最受观众喜爱奖
—冠军得主将获得六场音乐会并签约NAXOS音乐公司录制巴赫作品唱片
本次赛事的评委也是吉他界业内对巴赫作品研究和演绎的权威演奏家和音乐学院里一线的教授。除吉他演奏家之外,Hoppstock还邀请了欧洲古乐界颇有名望的鲁特琴、大提琴、羽管键琴演奏家,以避免评论标准限于圈内视野的局限性,这样的评委团队常见于综合类的音乐赛事,但对于吉他界应是首次。而参赛作品除了巴赫作品占据曲目的绝对分量之外,也需要选手演奏少量其他时期和风格的作品,以保证参赛选手在演奏能力上的均衡性。
评委名单(按姓氏):
Sabine Bauer(德国羽管键琴演奏家,任教于法兰克福音乐学院和达姆施塔特音乐学院)
Björn Colell(德国鲁特琴演奏家,任教于纽伦堡音乐学院)
Margarita Escarpa(西班牙吉他演奏家,任教于比戈音乐学院)
Ricardo Gallen(西班牙吉他演奏家,任教于魏玛音乐学院)
Tilman Hoppstock(德国吉他演奏家,音乐理论家,评委主席,任教于达姆施塔特音乐学院)
Kurt Koch(德国吉他教育家,视频环节评委,曾任教于达姆施塔特音乐学院)
Ansgar Krause(德国吉他演奏家,任教于科隆音乐学院和萨尔布吕肯音乐学院)
Carlo Marchione(意大利吉他演奏家,任教于荷兰马斯特里赫特音乐学院)
Pablo Márquez(阿根廷吉他演奏家,任教于瑞士巴塞尔音乐学院)
Thomas Müller-Pering(德国吉他演奏家,任教于魏玛音乐学院)
Gerhard Reichenbach(德国吉他演奏家,任教于科隆音乐学院)
Hopkinson Smith(美国鲁特琴演奏家,曾任教于瑞士巴塞尔音乐学院)
Raphaella Smits(比利时吉他演奏家)
Rainer Zipperling(德国巴洛克大提琴演奏家,任教于科隆音乐学院)
本次比赛只限于居住在欧洲地区的吉他演奏者(无论国籍)报名,从四月份开始逐轮选拔,直到10月份的决赛。届时笔者会尽力在现场观赛,以作实时报道。
笔者按:
古典吉他的复兴比起其他西方乐器要晚很多,当钢琴、大小提琴、声乐等门类随着世出的演奏大师和作曲家开始举办洲际范围的大赛时,吉他的相关大事记却在二战前的一个多世纪里空白茫然。1949年,日本东京举办了第一届国际吉他大赛并成立了日本现代吉他协会,但由于当时的国际局势,该赛事充其量是只国内的,直到1982年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性的赛事。西方音乐的发源地欧洲也是在1950年应吉他大师Andres Segovia的号召,在瑞士日内瓦举办国际大赛。自此,世界各地通过操办比赛,让越来越多的吉他演奏家走上舞台,追逐影响力。直到今日,古典吉他的复兴在世界范围内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这些大大小小的赛事功不可没。但各地赛事发展至今,内容和框架免不了千篇一律和审美疲软,而选拔的机制和标准也变得程式化和集团区域化,也涌现出一批以斗赛技巧为纲的的面孔,以及滋生了以获奖为求职刚需的单一目的。这场“首届欧洲巴赫作品吉他大赛”的设计,一定会让业界的一些反对意见者颇具微词,但同时也正视了长久以来在巴赫作品学术层面上的争议。若是通过一场大赛,引发业界学者在复调、对位法应用上的好奇和重视,那么这个看起来“偏科”的比赛,才有着不凡的启示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