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出于对孩子学习音乐的关爱,陆续写了两篇文章(1、2),讨论音乐学习中的一些困惑和痛苦。不曾想有比较强烈的回应。可惜回应的意见当中,基本上都是家长与老师,没有孩子们的意见。也就是说,家长和老师对孩子学习音乐的观察是带着自己的立场和诉求的,常常将痛苦的实质和原因弄糊涂了。因为一些问题本就复杂,并不是孩子本身学习行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为了将这个问题做完整的讨论,还是应该做一些延伸,说不定能更有启发,也好对这个问题作个结。
“痛苦”是个形容词,也做名词用,与幸福、快乐相对,形容一种情感或精神状态。作为形容词使用的时候,因为不是确定的、精准的概念,常常有程度不同的主观理解。同时,痛和苦还可以作为复合词来解释,更接近一种心理学和哲学上的概念。学习音乐的痛苦可能是生理心理意义的,也可能是社会意义或者宗教意义的痛苦。那么,这里所讨论的痛苦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学个琴、学唱个歌、拉个弦会让人感觉痛苦不堪呢?导致痛苦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呢,与学习音乐的哪些行为与环节有直接的联系呢?回答这些问题,可能就比较容易理解其中的实质,然后帮助人们理性面对,而不至于常常被这痛苦、那痛苦所累。
如果有痛苦,那么学习音乐的行为人是最能感受到痛苦的。论及琴童,那大多就是孩子们了。最好直接问他们,他们的回答无非是“不开心”或者“不想学”,多数不会用“痛苦”这么重的词儿,而且是基于自己当时的心情,很难有学理性的答案。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如果说痛苦那应该是技术操作(训练)中的皮肉之痛。譬如弦乐的按指,手风琴、打击乐的劳苦等,有疼痛感是必然经过的,但这种情形显然够不上平时所言的学习的痛苦。继而感受到痛苦,最有可能发生的是练习的枯燥、厌烦、畏惧,或者难以坚持、意志力弱带来的痛苦。这个层次的痛苦难以描绘,情形非常复杂,涉及到儿童的学习心理、孩子的志趣等主客观因素。也就是说,学习音乐的痛苦主要指的是心理上的痛苦。优秀的音乐教师之所以高明,就是在这些方面能敏锐洞察学习者的禀赋、性情、心理,并辅以适当有效的方法,通过教育和训练克服、超越这些痛苦。相反,不好的老师则可能正好是引起学生学习痛苦的因素。让琴童们自己去克服痛苦相对比较难,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帮助。而成年人的音乐学习一般这种痛苦感受是很轻的,可以忽略不计。强烈的兴趣和执着的理性克服这种痛苦不是难事,大人如果强调这种痛苦一定会马上放弃,或只是作为一种风轻云淡的调侃说辞而已。
显然,学习音乐带来痛苦,不是由于技术学习过程中各种竞争、对比出来的痛苦,而是社会学意义的痛苦症候。它发生在家长的身上,并在家长、老师的积极作用下反馈到孩子身上,是群体性痛苦表征、综合性的感觉。譬如达不成预期目的而产生的失望、师生合作的不和谐,以及与之相关的主客观因素。一旦被主观放大,都会产生心理上的焦虑、情感上的厌恶等痛苦诱因。就拿竞争来说,它是一场无止境的追逐,孩子们的学习容易被拿来做各种对比,对结果不接受,痛苦就无法避免。甚至仅仅是一种虚荣心,也会造成令人窒息的痛苦。本来对比也能对比出开心来的,譬如说汇报音乐会上你的孩子明显弹得比多数的孩子好。可事实是虚荣还是出来捣乱,说是本来可以如何如何,又是责备又是埋怨。音乐的学习,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表演,或者说不总是为了表演,企图去取悦学习者之外的任何人。可是,你让老师不省心,让家长失望、伤心了。这个痛苦虽说未必是孩子的痛苦,而是大人的困扰,但这种痛苦张牙舞爪地蔓延,一定是祸及孩子的。
最后需要提及的一点,恐怕也对痛苦起关键作用,那就是经济上的压力。功利性的学习本来无所谓对错。功利性目的也许就是社会和时代赋予学习行为的本质属性,人们常常不得不在付出与回报之间追求平衡。一旦失衡就会产生问题和困扰,经济因素敏感的人便会形成经济压力,因而带来痛苦。那些生气、打巴掌现象,其实也是有经济因素作为驱动力的,冲击了价值观,突破了心理上的接受程度,不理智的行为就会随之出现。
如果学习技艺存在训练过程的枯燥和艰辛,又或者由于竞争、攀比、虚荣等功利性要求带来难以避免的痛苦,那就要正视它、克服它。学习一门乐器,需要跨越一定的技术门槛,并接受一定的心理和体力的历练。过度夸大这些,对顺利完成这件事极其不利。其实学习音乐的内容、方式、途径有很多,如果不去执念于以上的学习理念,换一个视角,学音乐的道路就会显得非常广阔,痛苦就不太有机会找上门来。不去企图做演奏家,不固执地以音乐发家致富,学音乐就是只一种精神游戏。在如今的信息社会,有足够的音乐资源让每一个喜欢音乐的人去感受音乐的美好,同样足以培养高贵的生命、有趣的灵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亲近、欣赏音乐,这就足够了,不一定非要去表演和创作音乐。学着去聆听音乐,有的只是精神的放松、愉悦和陶醉,与痛苦可有半点必然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