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发布《构建校外艺术教育新格局》,文章中肯定了校外艺术教育对于国民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校外艺术教育是国民艺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艺术素养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这将是对国民艺术的象征,艺术的新世界大门已经开启。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学科类培训的减少,艺术培训再次成为了家长们的热门选择。有数据显示,今年开学以来,选择校外艺术培训的人数相较往年有了大幅提升。
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在2013年开展的一项针对全国12个城市3-6岁儿童参加兴趣班的情况调查显示,高达65.6%的城市儿童参加过兴趣班。很多家长认为一定要给孩子培养一项兴趣爱好、多一门特长在未来就多一项核心竞争力,这也使得兴趣班成为了城市幼儿生活的标配。
图片国家政策多次肯定艺术教育
2021年10月26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为了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在“双减”落实的同时也在推动“双增”,即增加学生体育、艺术、户外运动和劳动的机会;增加学生体育、音乐、美术课外培训的时间和机会,鼓励音体美机构办学,鼓励学生参加体育、美育培训。
此外,教育部也将音乐、美术、舞蹈、戏曲、戏剧和书法等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基本具备1项艺术爱好。
教育部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将艺术课程纳入必修课范畴,要求艺术课程课时不低于总课时的9%。美育也从“软任务”变为“硬指标”,艺术不再是兴趣课,而是必修课,未来将有更多孩子学艺术。
为推动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工作,早在2018年,教育部就印发了《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等三个文件,确定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02个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
各实验区坚持典型引路,努力探索,勇干创新,积极实践,积累了许多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开展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美育的改革和发展,有效地提高了中小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艺术已经不是兴趣课,而是必修课
研究显示,艺术体验不仅能使孩子获得愉悦,还能给孩子带来多方面的益处,学习艺术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专注力、自控力,自信心和团队合作能力,使孩子跟环境发生更深层次的联系,从而开阔视野,获得人生的幸福感。
当前,素质教育已成为主流教育,艺术教育也将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成为是美育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德、智、体、美、劳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艺术教育健全人的心理结构,填充主体精神空白。在当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一方面造成了物质生活的巨大进步,使人类生活的基本资料得到了极大满足。另一方面,科技社会和工业生产使社会分工越加细化更加专门化和职业化,高效率强负荷的学习与工作压力,给人类造成了深刻的危机和隐患,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不同步,极大的造成了人的心理扭曲,人性被迫分裂,特别是在当下的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物质拥有的多少成为了衡量主体成功的标准,导致人类的精神生活极大失衡,从而在人性的建构上出现了缺陷。而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手段,正是通过艺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方法,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健全人的心理结构,满足人的精神生活之所需,促使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均衡发展,培养人的完美品格。
艺术教育乃创新意识之根源,注重感性思维的培养。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大师、哈佛大学教育学家加登纳在解析“创造力”的时候曾详细论述过“创造力”与“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成年人的创造力普遍会比幼儿时期低很多,原因在于社会行为的惯例与规则约束了成人创造思维的发展,要改变现状,只能由无统一标准各种形式的艺术来给予人创造性思维的启发。并从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哲学以及其他认知科学领域的观点进行了详细深刻的论述。艺术教育之所以在现代社会的整个教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就因为它可以培育学生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通过艺术教育活动,既能让学生的脑功能和思维功能协调发展,同时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直觉、灵感、想象、创造等创造性思维。
艺术教育修补艺术文化传承的裂痕,推动艺术文化的发展。我国民族艺术文化的传承出现了裂痕,并且在现代社会这种裂痕越来越深,越来越宽。为了修补裂痕,艺术教育应该承担起本体的责任,将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广为传播与传承,也只有在全国国民整体艺术素质提高的前提下,才能推动我国现代艺术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回归教育初心 为孩子开启无限可能
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生命发展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教育必须关注儿童的生命,关注生命存在的价值。教育的本质在于培育独特的、有活力的生命个体,促进生命的成长。
艺术教育让教育不只为人的生存服务,更为人享有健康、幸福的生活服务,并以培养具有健全、丰富社会属性的人来推动社会进步,个人世界也因人类文明的滋润得以开拓、提升。
让艺术教育
优化孩子个性化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努力让孩子成长的每一分钟都幸福、快乐,
为孩子开启心灵世界无限的可能性和丰富性!
附《人民日报》原文:
构建校外艺术教育新格局
作者 | 王峥,为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发展校外艺术教育,主管部门、艺术院校和校外艺术教育机构应协同一致、精准发力,共同推动形成规范有序、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全新格局。
人民日报:校外艺术教育是国民艺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校外艺术教育新格局!
校外艺术教育是国民艺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艺术素养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前,校外艺术教育还存在着一些影响美育发展的问题,需要主管部门、艺术院校、校外艺术教育机构等多方力量协同推动解决。
校外艺术教育机构要坚持以美育人,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一些校外艺术教育机构将艺术考级、艺术高考作为艺术学习的主要目标,忽略了学生艺术素养的有效提升。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要摒弃功利性、技术化的培养理念,引导学生在美的体验中不断提升审美能力,向着全面培养艺术技能、艺术兴趣、艺术感受力、艺术理解力、艺术表达力、艺术创造力的方向转变。
艺术院校要通过改善艺术考级制、增强师资力量等方式,为校外艺术教育发展贡献专业力量。
艺术考级制度设置的初衷是为学生艺术素养的评价提供客观依据。现行艺术考级教材通常侧重技能和作品的考查,未提供明确的评价标准。此外,艺术考级评委也缺乏相应的履职培训。以艺术院校为主体的考级单位要以艺术素养的全面发展为评价依据,不断改进考级内容和形式,并从考级理念、内容、评分标准等方面对评委进行系统培训。此外,艺术院校还应承担起培训校外艺术教师的任务,切实提高师资水平和校外艺术教育质量。
主管部门要建立校外艺术教育评价制度,强化行政监管,可从3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明确艺术考级评价标准。综合考虑既有考级规模、师资力量、学科结构、单位性质、社会影响力等因素,严格遴选艺术考级牵头单位,并由牵头单位协同其他考级单位研究制定科学统一的评价标准。
二是建立校外艺术教师资格认证制度。逐步实现校外艺术教师持证上岗,保证师资质量。
三是完善校外艺术教育监管机制。强化对校外艺术教育机构的监管,将办学宗旨、教学场所、设施设备、办学经费、教师队伍、教学计划等纳入考核,并对师资质量、教学内容、收费标准、用户体验等进行动态的综合考评,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发展校外艺术教育,主管部门、艺术院校和校外艺术教育机构应协同一致、精准发力,共同推动形成规范有序、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全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