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俞倩如
从前在教学过程中,偶尔会遇到家长发信息说:“老师,这周小朋友练琴不多,上次您布置的作业还没练好,我们这周就先让他自己练,等练好了再来上课。”我的同行老师们也经常和我说起,对于这样自行决定孩子上课频率,实际上人为割裂了学习进度的家长,他们都是很无奈的。
那么,真实的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是否练好了”本来就是一个首先由老师来确定,其次应该由孩子自己去理解的概念,家长既不是学习者,也不是教学者,只是一个在旁协助的角色。如果家长无法摆正自己的位置,从干涉练琴到进一步干涉教学,对于协助孩子和老师沟通是没有任何帮助的。有的孩子练琴效率不高,但是态度比较认真,那么尽管没有练完老师布置的内容,但是练的部分质量尚可,那么其实也算是“练好了”,可以及时回课,让老师调整一下作业内容,再强化一下练习的规范度,对接下来的学习是有积极作用的。
如果仅仅是因为孩子没练完,就在家里继续练习而不及时回课给老师看。那么很可能孩子练习过程中产生不规范的问题而不自知,或者遇到难题没有办法及时求助只能自己发愁。据我的了解,大部分乐器学习者都是一周一节课的频率,如果错过了一节课,加上病假事假,有人或许就变成了一个月上一次课。这样的上课频率,根本无法保证学习进度,更不要提保证学习进步了。
如果孩子这周练琴效率不高,没能完成老师的作业,来上课是否是“浪费钱”呢?这要要看老师的上课水平和方式方法。水平好一些的老师可以及时调整上课内容,帮助孩子解决练习中遇到的困难,树立练下去的信心。水平不够的老师,可能就会埋怨孩子埋怨家长,一节课就在批评和抱怨中过去了。家长当然会觉得这样的课浪费了金钱和时间,下次也就不敢再来。所以当老师遇到孩子没能达到练习效果的时候,要及时帮助孩子指明练习方向。过去的时间已经不会再回来了,老师应该立足当下,告诉孩子接下来该怎么弥补上周的缺失。
最后需要强调的就是,无论孩子练得再好,在老师的眼中也是有可以改进的地方的。有的老师比较严厉,上课时可能只着重说孩子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的老师教学水平并没有问题,只是在面对一些年龄较小的孩子时,教学效果会打折扣。因为孩子小的时候,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弱,有些敏感聪明的孩子“响鼓不用重锤”,更需要多一些鼓励和支持。如果真的遇到严厉的老师,家长在认可其教学水平的情况下,要尽量在老师和孩子中间做好“调和者”的角色,令孩子明白:老师批评的永远是事情而不是人,是因为事情没做好才被批评,不是从人格上否定孩子。如果孩子理解了这一点,受到老师的严格指点时,承受能力会加强一些,也不会出现因为担心老师批评而不敢去上课的情况。
学琴的过程中有曲折是正常的。小孩子如果没练好,就要让他们来课上接受老师的反馈。老师会判断出哪些是能力问题该进行帮助,哪些是态度问题需要及时敲打。互动要在老师和学生之间直接产生会更有效。对于大的孩子,则需要尊重他们的意见。如果孩子觉得没练好不敢来上课,需要问一下真实的原因,让孩子自己和老师沟通,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帮助,不代替孩子做任何决定和沟通,可能是更好的处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