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琴,注定是一场孤独而漫长的修行,坚持下去才能有所收获。学琴如此,学习亦如此,什么不是如此呢?
40岁以后让人念念不忘的往往不是钱
而是那些坚持了20年以上的事情!
别的不说,学琴的人成年后通常没有后悔学琴的,反而是后悔以前没再努力一点学得更好;中途放弃的人更是悔得肠子都青了,问题是错过那个年龄段就什么都补不回来了!
学琴并不是非要成名成家
但贵在坚持
很多家长都会遇到这样的难题:孩子刚开始学琴的时候,热情很高,可是一段时间以后,热乎劲过去了,练琴就越来越不用心,进度也不理想,此时,最让家长为难——放弃?半途而废太可惜;继续?又担心“强扭的瓜不甜”,纠结不已......
下面是一段著名国际钢琴大师刘诗昆先生的问答,或许能给纠结中的家长一些启发:
刘诗昆
➤问:请问刘先生当年是怎么学琴的?
➤刘诗昆先生:学琴是一件很苦的事情,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坚持学下去的,学了一段不愿学是正常的。父母让孩子学琴,或者满足孩子自身的要求送他来学琴,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并不是想让孩子成名成家,享誉全世界。所以当孩子不想继续的时候,父母会说:唉,不想学就别学了吧,反正咱们孩子将来也不想当钢琴家,于是孩子就“合情合理”地半途而废了。如果你们是替家长问我这个问题,我个人观点:孩子不愿意学,也得让他学。因为学琴从来都不是娱乐、消遣或游戏!
我还要对学琴孩子的家长说:学琴是学业,就像孩子去上学、去完成作业一样。有些家长觉得孩子没兴趣就学不好琴,不如不学,对此我想说:别问孩子,问自己!儿童的心理特征自然是“来得容易去得快”,他们的兴趣容易发生转移,尤其对玩感兴趣,如果不是玩,很快就会生厌。此时家长就应该认真对待,家长若放任不管,孩子则一定学不好。还有的家长觉得弹琴就是文娱活动,培养高雅的情趣,是闲着没事时候的消遣——持这种想法的父母,其孩子一样很难学好琴。如果孩子对写作业也没有兴趣怎么办?家长一定不会说“不想写就别写了”,若能拿出同样的对策来对待孩子的学琴,那一切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家长们常常会这样想——强扭的瓜不甜,孩子没兴趣怎么会学得好呢?其实不然,学琴的关键不在兴趣。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不愿意坚持弹琴也是正常现象。只要家长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孩子就一定能学得好;相反,家长如果不管而只依靠孩子自己学习,那就无法保证了。学琴的关键不在兴趣,没兴趣的孩子不比有兴趣的孩子学得差,有兴趣的孩子也不比没兴趣的孩子学得好,关键是用在学琴上的时间。或者可以这样说,哭着练和笑着练,练出的效果没多大分别。
➤问:对于学习相对较紧张的孩子,每天需用多少时间练琴?您有后来的成就,多半依靠自己的毅力,还是家里的管教?
➤刘诗昆先生:我小时候开始学琴,每天弹45分钟吧,我父亲是比较严格的,弹琴不认真,也会挨打。3岁小孩子不懂什么前途、理想,大人让弹就弹,不懂得把成绩和理想、前途一类的结合起来。我认为家长应该用鼓励、引导、奖励,适当加入威严、强制的手段,让孩子认真学下去。所谓的“没兴趣学不好”,是针对成年人而言的,决不能拿成人的思路套在孩子身上。
➤问:我们经常听到父母这样说,我的孩子手指特别长,特别适合弹琴;但也有父母为孩子的手不够大而担心。我们注意到您的手型的确比一般人长、大,那么,先天条件对学琴儿童而言,占多大比重?
➤刘诗昆先生:家长普遍关心两个问题——我的孩子有没有音乐天分?我孩子的手够不够大?在回答这两个问题前,我先简单告诉家长一个概念——钢琴不是给世界上少数、极少数超大手预备的,钢琴不仅仅是给超音乐天才学的,钢琴是给千千万万人学的。从这种意义上说,正常大小的手,都可以学,只不过手偏大一点儿,优越性更多一点儿罢了。关于天资问题,我并不否认,音乐天分高的人成了大音乐家,但这并不代表普通的人就不能学钢琴。只要智商正常的孩子,绝大多数都能够正常学好钢琴,而且对于绝大多数家庭而言,学琴的目的在于提高素质,并非成什么“家”。
最后,刘先生用两个比喻来形容学琴和弹琴:一是弹琴就像在车间里干活,是一项既艰苦,又枯燥、乏味、苦闷的工作,与其看到孩子半途而废,莫不如事先看清楚这一点,并有足够的信心(不是指孩子,而是指家长),不断督促孩子学成。他说,回首当年他的学琴道路,“任何时候都没有觉得轻松、愉快、享受、消遣”,所谓成果是对社会、对他人而言的。出了名之后,如果问他愿不愿意演出,他的回答是“愿意”,但那是从“为人民服务”的角度,从一个音乐工作者的义务感、责任感、使命感的角度,而不是从“兴趣”的角度。另外,弹琴又像是拍电影,坐在电影院里欣赏电影,自然是赏心悦目的事情,然而拍电影的过程又是极度乏味甚至痛苦的。
因此他主张家长在孩子不愿意学的时候,也得让他学!因为学琴真的特别能锻炼意志。
待孩子弹得一手好琴的时候,他一定会感激你曾经的耐心、严厉和坚持。孩子学琴,说白了,就是考验父母的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