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新一轮的春季招聘又拉开序幕。这些年,“当老师”已经不是师范类大学音乐学院学生的专利,也成为综合类大学艺术学院毕业生、专业音乐类院校毕业生的首选。
各地负责中小学教师招聘的老师则是又喜又忧,喜的是,报考人数一年比一年多,学历与专业程度也一年比一年高,选中优秀人才的机会大大增加;忧的是,招聘来的这些高学历人才,是否可以完全适应中小学的实际需要,新教师是否可以很快上手,最终有多少人会踏实留在中小学……
这样的喜和忧,这几年在音乐学科教师的招聘中也是常见的。与以前相比,现在投考音乐教师岗位的年轻人,不仅接受过完整的音乐专业训练,专业技能极为优秀,学历上也比以前普遍要高,硕士甚至是博士都很常见。
音乐教师的学历变高了,上起音乐课来,会更容易吗?
现实情况貌似并不乐观。出现的问题大致有这么几种:不太会教小孩子,课堂教学节奏把握不好,不够踏实(常见的有解决户口、编制后即跳槽)。
高学历音乐教师在中小学任教,上好音乐课,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音乐课,为什么不容易。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学不能致用。能够取得高学历的音乐专业人才,要么是有精湛的专业演奏技能,要么是具备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如音乐学、音乐教育理论等专业)。从职业发展的正常轨迹来说,这些人才的就业走向,一是走上舞台从事专业演奏,一是进行相关理论研究分析。而随着近年来这些相关专业招生人数大大增多,能够从事与专业发展一脉相承的工作的毕业生少之又少。这些年社会发展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希望寻求一份稳定、有保障的工作的毕业生占大多数。所以,音乐教师成为符合音乐类毕业生各种要求又专业对口的职业,报考人数一年比一年多,甚至出现了硕士、博士都来应聘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内卷现象。对于招聘方而言,择优录取是必然,在同等条件下,高学历毕业生自然也成为他们的首选。当高学历音乐教师走上教学岗位时,满足教学要求的专业技能他们都具备甚至远远超出,但是应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需求需要具备的教学技能、教学方法,可能是他们较为欠缺的。高学历音乐专业人才接受的是“高精尖”的学习和训练,骤然面对普及阶段的孩子们,摸清他们的需求,寻求恰当的教学手段,还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学习和摸索。
不易同频的学习同理心。有那么一句话“学得好不一定教得好”,自己会学习、学得好的人,未必具备能够把知识向别人讲明白的能力。就像语数英学科中常有家长抱怨,某某老师自己上学是个学霸,他觉得这些题都很容易,理解不了学生为什么不会做,但他又不懂如何用这些学生可接受的方法把题讲明白。音乐学科也是如此。能够读到硕士、博士阶段的音乐专业毕业生,专业能力都是非常优秀的,他们一般从小勤学苦练,在专业上早早凸显了与同龄孩子相比更高的演奏/演唱水平。高水平的他们,面对普及阶段的孩子,可能对“为什么有人识谱要学这么久”“为什么有人唱歌会走调”这样的问题既感到不可理解,又束手无策。
“大材小用”的自我怀疑。每一个通过努力学习取得高学历的学生,都有一个学以致用的专业梦。尤其是对于演奏专业的音乐毕业生来说,上舞台几乎是其他事情不能替代的高光时刻,换成每天要面对几十个孩子的讲台,有人是多少会有不适应,甚至有人会产生“大材小用”的自我怀疑。对于这样的情况,可能更多需要求职教师具备自我心理调试能力。问问自己,为什么要选择当音乐教师?仅仅是因为稳定,还是也愿意尝试把这个当成自己的职业方向?舞台梦和当老师相比,自己目前的能力与哪一个更为匹配?一旦选择了当老师,自己是愿意努力把工作做好做精,还是只想混日子躺平?
对于年轻人而言,选择合适的职业方向很重要,但也不是“一锤定音”。有的事情需要尝试,需要努力,才知道自己是否适合。只是,教师这个行业,需要比别的职业有更多的责任心、耐心和耐力,对于孩子们而言,一堂课、一学期过去就是过去了,没有太多试错的机会。音乐学生一旦选择了当老师,至少要保证自己站在讲台上的45分钟,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学生。技能可以学,经验可以积累,高学历只是一块职业的敲门砖。愿意走上音乐教师岗位的毕业生,尤其是愿意教低年级音乐课的毕业生,有一颗爱孩子的心,有一颗敬畏教育的心,可能会比学历证书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