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龙(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
【内容摘要】作为一位杰出的吉他教育家,陈志老师思考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去指导学生。自1958年始,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陈志老师结合自己深刻而丰富的艺术体验,以广博的学识、把运动生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知识溶为一体,巧妙地与音乐教学相结合,总结出以“辩证施教”为主导思想的教学体系。其中,“望、闻、问、切”四字教学法、范例教学法和环境教学是其精髓,而极富有特色的小组课教学则是贯彻其教学理念的最主要的体现与手段。
三 、最高效的营养师—范例教学法则
陈志老师常常形象地把每日练习比作吃饭、补充营养,这就要求一个老师象营养师那样,首先要清楚什么东西最有营养,其次要清楚缺什么,即:要了解学生要“吃什么”、“吃多少”的问题,缺少的必须补,不缺少的再多也是浪费。
(一)贯彻范例性原则,搭建系统的知识框架。
“范例”一词指的是“好的例子”,“典型的例子”。所谓“范例教学法”,即指“根据好的,特别清楚的,典型的例子进行教与学。”典型例子的教学,不是为例子而教例子而是通过典型的教学例子,使学生能依靠“特殊”(例子)来掌握“一般”,并借助这种“一般”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这一方面,陈老师多年来对大量各式教材、曲目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比较、遴选,并在实践中逐步验证,从而使教学更具针对性,更具效果。比如轮指练习,陈老师就选泰雷加《回忆》开始部分的10小节,这就是因为:①这部分轮指主要在第二弦上做,有利于右手动作幅度的控制;②是有效利用时间,并集中精力把为几个小节做好、做精,以免把过多的注意放在全曲的音乐等其他方面,影响技术的稳定和训练效果。对于每一种能力的训练(圆滑音,分解和弦,音色练习等),陈志老师都精挑细选了一组最典型,最有价值的练习曲(碍于篇幅,不能在此一一列举了)。这种极富目的性的”知识点式“教学,使学生在牢固掌握的基础上获得了系统的认识和能力的提高。
在以往和当前的许多音乐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许多老师们,总是严格按照那一套套“经典“教程点滴不漏地进行教学。他们以为只有这样的教学才具有系统性。然而,事实上这种所谓的系统性、全面性教学的结果是什么呢?那就是使教学只能在众多的教材内容前匆匆而过,根本谈不上教的清楚,学的彻底。学生在这种教学中匆匆忙忙,疲于应付,根本来不及消化吸收,更何谈能力的提高呢?从另一方面来讲,不同的教材,甚至同一教材内往往存在内容充塞,重复等现象,在教学中一味地机械照搬,必须造成教学的肤浅性,”贪多嚼不烂。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必须加重学生负担,造成了学生的厌学情绪,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范例教学法的精髓即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原则。即要求老师在教学中把那些最具代表性、典型性,最有利于训练学生某种能力的内容教给学生,使之学的轻松,学的明白,学的牢固。这种求深而非求广的教学使学生能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实现学习的迁移和知识的实际运用。
(二)具体学习曲目的辩证选择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习曲目的选择一直是整个教学安排的重中之重。老师们一般来说都习惯于根据学生年龄大小,学习时间长短,水平高低等来决定学习曲目的规模大小及难易程度。而在陈志老师的吉他教学中,跳出了以往惯有的教学模式和思路,充分根据少年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大胆取舍,巧做安排。首先,从生理上,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期,其韧带松驰,肌体柔韧度好、可塑性强,在这一时期应尽可能的培养提高其技能水平。因为人的技术潜能随着年龄的增长是呈下降趋势的。但是,能否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既提高学生技能水平而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关键。其次从心理特点上,少年儿童思想活跃,更晚于接受优美的、欢快的、节奏感强、对比突出明显的乐曲,基于以上这些原因,陈志老师总结以下几条选曲原则:
1. 多选用变奏曲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这是因为变奏曲由主题与各变奏组成,虽然整个曲子可能很长、很大,但每个变奏部分又是相对短小的,适合分开独立教学。同时由于各变奏的变奏手法不同,更利于有针对性的对不同演奏技能进行训练。如早期教学中常选用的“霍塔舞曲“,”威尼斯狂欢节主题与变奏曲“等。
2. 根据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选取一些节奏明快,旋律优美的乐曲。这一方面,优美的“华尔兹“成为首选。如巴利奥斯华尔兹等。这样既能让学生们很快的抓住旋律,找到音乐,也使他们在优美的音乐中提高了学习兴趣。
3. 选取内容中音乐的戏剧冲突对比明显的乐曲进行教学。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是《罗西尼亚那二号》,这首乐曲的各主题之间,主题与变奏之间,主题与变奏各部分乐句之间的音乐情绪对比都非常明显,极富戏剧冲突,音乐形象对比鲜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非常容易的就把握了整个乐曲,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演奏水平和把握音乐能力的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学习古典吉他这门艺术的热情和动力。
四、环境教学法--小组课教学特色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莫札特、贝多芬等之所以成为伟大的音乐家,是与其家庭及其浓郁的音乐氛围的影响分不开的。因此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将使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陈志老师通过多年的教学,有感于我们良好音乐环境的不足,摸索出一种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小组课教学法。这种教学方式就是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为学生创造学习和感受音乐的环境与氛围,以此来激发他的学习的积极性和感受音乐、把握音乐的能力。
(一)按学生水平程度分组进行教学
把相同程度的学生两三人,或三五人分为一组,安排相同的学习内容进行教学。这种学习方式的好处是:
1. 对学生听辨能力的训练。一组学生在一起弹奏同一首乐曲,相互之间如同一面镜子,有的弦不准,有的弹错了音,立刻就凸现出来,有助于及时发现并纠正缺点错误,有助于听觉音准能力的提高。
2. 节奏感的训练。在老师定好节拍速度后,几个人一起弹奏必然比一个人弹奏要求高一些,那就是节奏不能错,一错必定乱了阵脚,跟不上大家了。这就在无形中训练了每个人节奏的准确和稳定能力。
3.音色的训练。共同弹奏同一内容,音色的优劣立见分晓,既发现了差距,也易于在这种氛围中找到好的音色。
4.音量的训练。小集体弹琴更利于带动音量的提高,因为集体演奏相同内容时,音量偏小的学生在弹奏时,很难听清自己的琴声,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加大了拨弦的力度,提高了音量。
5.音乐感觉的训练。几个人共同弹一首曲子,就象一个小乐队一样,在老师的指挥下,对乐曲进行处理,很容易在集体氛围的带动下,准确地把握音乐情绪的起伏变化。
6.学习动机的培养。这种学习形式除了互相学习外,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为在上课过程中老师会适时发现与肯定某个学生的优点长处,以利于其他学生学习。每个学生在这样环境里都会有一种竟争的动力,都会力求让自己做的更好。
(二)按学习的目的、内容分组进行教学
即打破常规,把不同水平、不同性格、兴趣的学生有目的混合编组,进行教学。这样的小组大致分为以下几种:①音色曲练习分组。②速度练习曲分组。③音乐性训练分组。④力度训练分组。⑤不同性格特点的互补性分组等等。
这种训练方法的好处是:
1. 互补、带动,综合能力的促进和提高。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如年龄小的学生肌能条件好,技术水平提高快,而年龄较大的学生经验较丰富,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强等等。目的性教学分组,增强了教学训练的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水平较高的无疑直到一种示范作用,而水平较低者的不足也无疑让水平较高者看到自己过去的不足。相互印证,明确了对各自优缺点的认识。
2. 良好心理品质的训练。混合编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增强了新鲜感和兴趣,另一方面也通过这一新的学习方式训练和培养学生的一种良好稳定的心理素质。一般来说,对于每个学琴的学生,在老师与熟悉的同学面前,都能较好地表现应有的水平,而环境和周围观众的改变,总会使他们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包袱,年龄小的水平差的不敢弹,年龄大的水平较高的更害怕弹不好。总之,这种怕“出丑“的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水平发挥。因此,这种编组形式无疑是学生走向舞台前一种有益的准备。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们会逐渐习惯这种上课方式,并培养出了一颗平常心,一种稳定的心理素质。
3. 对不同风格音乐的感情与把握的训练。由于年龄,水平,性格等差异,学生们对不同风格的音乐,不同音乐情绪的处理与把握也是各不相同,各有千秋的。学生对一段乐曲的处理往往来自于老师的指导和模仿录音,这些远远不如同学们之间互相观摩,互相启发来的快些,因为同学之间的水平差别,高低只是相对而言的,这就为他们互相学习提供了一个可追求,可达到的样板,同时面前活生生的演示会大大强化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他们对不同音乐的把握与理解。
小组课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音乐的环境。在教学实践中,为了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更多地启发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培养学习兴趣。除了以上的“目的性“分组教学以外,陈老师还经常组织”预习性“观摩教学,”问题性“教学,”演示性“观摩教学等新颖的教学形式。”预习性“观摩教学,即让学生在学习某首乐曲之前,先观摩其他学生的学习与演奏,以取得对该乐曲的初步了解,获得一一的感性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问题性“教学和“演示性”教学是小组课与集体课教学相结合的两种有益的教学方式。“问题性”教学是针对学习中普遍存在的,有代表性的缺点问题进行集中解决的一种教学形式。“演示性”教学是把学生某一突出的优点长处进行公开演示的一种示范性教学方式。
不论是“目的性”分组教学,还是“问题性”,“演示性”教学,其主要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环境,有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汲取营养,获得提高。
当前社会上,不论是社会普及音乐教学,还是专业音乐教学,从老师、家长到学生都在崇尚一对一的教学形式。的确,这种方式可能更利于师生交流,更利于老师有针对性地发现和解决问题,特别是对高水平学生的进一步提高提供很多便利。但长此以往使用这一种教学方式,无疑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当前,绝大多数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而这种一对一教学方式,由于缺少与其他人的交流和比较,不利于在学习上更好的提高,更不利于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认识,而可能导致一种盲目孤傲自负的心理产生。
小组课的优势特点是显而易见的,陈志老师所取得的教学成果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互相学习、借鉴,一种良性竟争的氛围会大大激发学习的热情,促进艺术水平的提高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结语
在陈志老师的全部吉他音乐教学实践中,最根本的出发点和教学指导思想可归纳为如下几点:1.教的清楚,学的明白;2.让学生学会学习;3.创造环境,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在其整个辨证教学体系中,所有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都是以上几点的具体表现。
(一)教的清楚,学的明白
即老师一要清楚了解学生情况,这一点在“四字教学法”中得到最好的体现:二要清楚教什么,如何教。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正确认识技能与音乐的辨证关系。陈志老师明确提出在吉他演奏教学中“音色练习一技能训练-表现音乐”的学习顺序。有关技能与音乐,陈志老师常说的一句话是:“技能是能练出来的,音乐是熏出来的”。这句话充分体现了陈志老师从事音乐教学的最基本观点:技能是表现音乐最主要手段,但对于音乐素质的培养,则要靠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
2. 遵循科学的训练法则。在吉他演奏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明确练习目的。②正确掌握练习方法。③循序渐进。④适当安排练习速度、次数及时间。⑤不断变换练习方式。⑥及时反馈练习结果,并制定下一步练习内容。
(二)让学生学会学习
“让学生学会学习”是陈志老师最主要的教学指导思想。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首先,在教学中贯彻范例教学原则,让学生获取系统的知识点而代替所谓的系统知识材料,使学生在牢固地掌握系统的知识结构基础上,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其次是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批判认识能力,判断优劣能力,以及自我评价认识的能力。在这一方面,陈志老师的主要方法就是:①掌握正确基础技能。②开阔眼界,提高认识。③在比较中感受和判定优劣。
(三)创造环境,让学生更好地学习
小组课教学法作为环境教学法的具体形式,成为陈志老师展示其教学理念,获取教学成果的重要方法手段。目的性分组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学针对性和辩证特点。在这些特定的学习环境中,除了更轻松地获取知识,锻炼了专业技能,更是促成了学生能力的提高。
《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断其声。善教者,使人断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藏,罕譬而喻,可谓方法承矣”。意思说,优秀的歌唱家能使听众产生共鸣,跟着他歌唱。优秀教师的讲解,其语言简练透彻,说理微妙而精深,举例不多而诱导得体,就会使学生跟着他指引的路子去努力学习。这段话可以作为对陈志老师吉他音乐教学的最恰当的注解。陈志老师几十年的辛勤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作为一个杰出的吉他教育家,其丰富的实践以及卓有成效的教学思想体系不仅极大推动了中国古典吉他音乐的发展,同时也成为世界古典吉他教学领域的一笔宝贵财富。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