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其实离我们很近,也很远。
追求美是人类的本能。美会让我们某一刻生命闪光,美能让我们在某一空间陶醉,美能让我们在迷惑中有一种隐性的力量坚守。有伟人说过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实质上是对美的追求结果,也即将美作为人类生活的终极目的。美似乎是无处不在。这是普遍性的宏大理论叙事,固然是没有错。但这种空泛的正确认知,与人们实质性的美的追求存在着相当的距离。美育应当是从个体到整个社会的文化自觉,还必须渗透在现实生活当中,方能见出其效能。虽然蔡元培倡导“以美育代宗教”犹言在耳,但一百年来的美育事业并未如人们所愿,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仍然是薄弱的环节,或者说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步履蹒跚。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在讨论美育问题的时候容易被目标牵引,喜欢描画美的愿景,而忽略了现代教育是以社会整体发展水平为条件的,而且对美育的需求可能是刚性的。对于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社会组织(联合国、世界银行、不同国家)会制定贫困线、小康社会标准等。美育是否也遵循一定的社会发展规律?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优先需求是安全生存和生理性满足,情感的、审美的满足是精神价值追求。古人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虽则说的儒家的国家治理和人性观,“礼节”与“荣辱”是人的生命体验和社会秩序要求,其实也包含审美教育的基本原理。不过在古代社会,美育处于一种自然状态。就像经济学原理一样,农耕社会虽然也有经济秩序的发展,但是很难有充分的社会流通与共享,经济状态是松散的、缺乏发展动力的。现代美育,是义务教育法保障之下的教育基本结构,第一条件应当是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人民生活水平得到确定的提高之后,美育才会发生。因此,社会发展水平是现代美育的基础条件,没有充分的经济基础(物质文明),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教育理想自然难以实现。根据客观现实条件制定美育政策和选择美育途径便成为基本逻辑。换个角度说,有了一定的条件而不在美育上努力,不去建设高质量的文化,就是对一个时代的辜负。中国经济在近几十年高速发展之后,已经具备相当的条件推行新的教育政策,国家颁布新的美育政策可谓顺应时代发展。我们应当珍惜这来之不易的高速发展的成果,抓住历史机遇开创美育的新局面,而不应将其视作历史发展的必然,而耽误了时机。
现代教育对美育的重视和深化,必须满足一定的刚性条件。譬如学校的美育制度化,建立一定的实施途径与规范,训练培养一支优秀的美育队伍、艺术师资等。这个我们一直在做,而且几十年下来效果明显。应该说这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善,出现地区的平衡问题则可以缓行。同时,也应当使家庭和社会成为美育的延伸和有效支撑,这一条件可能更考验社会管理的协调性与文化能动性。正如蔡元培在《美育》中所言:“社会的改良,以市乡为立足点,设动物园、美术馆、历史博物馆、民族学博物馆、音乐院、剧院、电影院……每年遇国庆日或本市本乡之纪念日,则于正式祝典以外,并可有市民极端欢娱之表示,然亦有一种不能越过之制限,盖文明人无论何时,总不容有无意识之举动也……美育之道,不达到市乡悉为美化,则虽学校、家庭尽力推行,而其所受环境之恶影响,终为阻力。故不可不以美化市乡为最重要之工作也。”学校的美育、家庭的美育各有努力的方向和责任,而他们之间又是互为条件的。
进一步看,有了一定的客观条件、制定积极的美育政策、美育的社会共识,是否就能让美育畅通无阻、开花结果呢?以上历史条件、物质文明基础、城乡美育设施的建设如果是硬件的话,美育的另一重要条件是社会结构秩序中纳入美的结构性力量,是相对抽象的软性条件。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时间与空间反而被压缩。如何停下来欣赏美,将时间交给美,让美与现实的利益做博弈,势必付出某些代价。让社会能为美的事物释放出时间和空间,这看似容易,却是相对苛刻的条件。像蔡元培的年代,提出美育有其敏锐的人性观察和社会进步的渴求。以宗教的刚性力量比拟美育的功能,可谓高视角、大格局。不过,就社会功能和文明意义而言,美育与宗教有着本质的差别,是过急还是保守另当别论,但是没有得到很好的响应是事实。也就是说,美的需求如何成为社会的能量传递和资源生产,让大众的感性需求形成文化力量才是美育的有效、持续发展态势。美育旨在让每一个生命个体知道什么是美的同时更加珍惜和渴求美的生活,并为之努力。那么,切实在实践中落实美的体验和自觉,而不是设法灌输概念,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实践更为关键和迫切。生活需要多彩多姿,每一种艺术都有其文化属性和美的形式特征,文学、美术、音乐、戏剧等每一种艺术的美都是不可替代的,它们与人的相应的感觉系统建立美的“生命形式”,并与现实生活的情感建立“津梁”。如果没有科学、正确的认知,不仅不能感受真切的美,还可能会流于笼统,甚至存在误解。这势必影响美育的起点和路径选择问题,错了就无从谈起。
美育不是形式主义的摆设,但是美育需要一定的、合理的形式去完成。美育是有条件的,就像美产生于一定的条件一样。美育工作者的切实任务是争取条件、创造条件。有了条件,主观努力才可能有的放矢,而不是无病呻吟的喧哗,或者流于口号的空谈“口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