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巴赫
JS巴赫是巴洛克时期德国作曲家,管风琴演奏家。巴赫在当时仅为普通的管风琴师,百年之后由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门德尔松重新发现,才确立了巴赫的音乐价值和他在音乐史上的地位。被后世称为“近代音乐之父”巴赫的主要创作有:
(1)声乐作品:
a.康塔塔:200多首宗教康塔塔和少量世俗康塔塔。代表作:《宗教改革康塔》
b.其他声乐作品:六首经文歌、圣母颂歌、清唱剧、五部受难乐和五部弥撒曲。代表作:《马太受难乐》
2)器乐作品
a.管风琴曲:一类是托卡塔与赋格,代表作《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另一类是以众赞歌为基础的作品,包括《管风琴小曲集》和其他众赞前奏曲。
b.古钢琴曲:《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上下总共48首,被称为“钢琴艺术史上的旧约全书”,三套古钢琴组曲《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帕蒂塔》,以及《戈德堡变奏曲》等。
c.其他器乐曲:6首《勃兰登堡协奏曲》以及《音乐的奉献》,呈献给菲德列大帝的《赋格的艺术》未完成。
在巴赫诸多创作中受难曲和教会康塔塔占有重要地位,最能体现巴赫的创作成就。以下就这两种体裁作以分析。其中在受难曲方面,最著名的是《约翰受难曲》和《马太受难曲》这两部作品都描述了《圣经》当中耶稣受难的过程,在文化意义上间接反应了三十年战争后德意志民族的苦难。
这两部受难曲都有的戏剧性,超越了一般宗教仪式音乐的局限性,这两部作品都分为两个部分,相当于歌剧的两幕,并且由独唱,重唱,双合唱队,双管风琴,双管弦乐队演出,其宏伟的气势在巴洛克宗教音乐中是无与伦比的。在教会康塔塔方面,以《宗教改革康塔塔》为代表,教会康塔塔体现了巴赫的新教信仰,巴赫本人作为新教教徒,宗教显然是他心灵的依托之处心他的教会康塔塔结构基本相同,以一首合唱曲开始,中间是一系列的宣叙调和咏叹调,最后以众赞歌结束,众赞歌在巴赫的教会康塔塔中有重要作用,这首代表作品《宗教改革康塔塔》是以马丁·路德的众赞歌《上帝是我们坚固城堡》为中心创作的。
巴赫的风格特征:巴赫的音乐是教堂风格的体现,音乐肃静、沉重、悲伤,是超越宗教的,发自内心的。他用音乐的手段与上帝沟通,其中众赞歌是巴赫创作的根基。
综上所述,巴赫作为"近代音乐之父”,复调的总结者,主调音乐的先驱,他的作品是“教堂风格”的典型体现。巴赫一生都从未走出国,主要为教堂创作音乐,被称为“最后一位伟大的宗教艺术家”,他对后世音乐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正如贝多芬所说:"他的名字不是小溪,而是大海”。
亨德尔
亨德尔是巴洛克时期德国作曲家,被誉为“清唱剧大师”,亨德尔出生德国,但一生主要在英国从事音乐仓作,晚年入英国国籍,获得极大声誉,是巴洛克时期最具国际性的作曲家。
亨德尔的创作包括三大类:器乐曲、歌曲和清唱剧主要代表作品有:
正歌剧:《塞尔斯》
清唱剧:《弥赛亚》《以色列人在埃及》《犹大·马加比》;
器乐曲:管弦乐组曲《水上音乐》《皇家焰火音乐》
在歌剧方面,亨德尔先后在英国、意大利创作了40余部意式正歌剧。
内容多为英雄故事或传奇故事代表作品《塞尔斯》。但由于贵族欣赏趣味和歌曲创作的庸俗化,阉人歌手的骄纵以及正歌剧的弊端,导致了歌剧的衰落,再者由于英国本土民谣歌剧的兴起,亨德尔的作品逐渐被人冷落遗忘,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重新受到重视。
面对歌剧创作的失败,亨德尔转向了清唱剧的创作清唱剧是为亨德尔带来持久声誉的音乐体裁,在题材上,为了迎合英国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文化心理,大多选用《圣经》当中的英雄故事乡在形式上创立英语清唱剧即[歌词全部为英文,以圣经为故事主体,并让合唱处于核心地位,突出合唱的魅力],代表作品是《弥赛亚》,““弥赛亚”在希伯来语中意为“受膏者”,引申为“救世主
作品以圣经为基础,用三大部分分别讲述耶稣诞生、受难和复活。清唱剧《弥赛亚》于1742年首演于柏林获得巨大成功。其中著名的合唱部分“哈利路亚”,集中运用了多种合唱织体,更加体现了亨德尔清唱剧中合唱的特色和核心地位。
他也写作了数量可观的器乐作品,除了著名的管弦乐组曲《水上音乐》和《皇室焰火》外,还有大量键盘音乐、管风琴协奏曲和大协奏曲。其中,《水上音乐》为亨德尔为泰晤士河上的一次皇室巡游而作的管弦乐组曲,共约20曲。现代常见版本,为爱尔兰作曲家哈蒂改编而成的六首乐队组曲版,包括有著名的咏叹调、号管舞曲等乐章。
亨德尔的音乐以大量的和声为基础,复调与主调技法相交融,使用朴实的音乐语言,节奏动力性极强。他的音乐充满了阳光似的明朗和欢乐,风格具有欧洲音乐的综合特性。
综上所述,亨德尔作为“清唱剧大师”,他的作品是“剧院风格”的典型体现,对以后海顿的清唱剧和贝多芬的英雄性风格有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