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教授访谈录 | 第一期

发布时间:2024/3/26 9:26:20 来源:沈阳吉他老师 发布:刘巍 阅读:


采访札记



如果说秘密的话,就是我把所有人都当作是我的老师。因为我学吉他没有老师,但是我把所有人都当作我老师,学习他们长处,采纳各种长处。你说秘密,这就是我的秘密。


搞艺术,说实在的,一部分是要天赋,一部分是要勤奋。有时候天赋大于勤奋,有时候勤奋要大于天赋,这两个缺一个都不行;光有天赋也不行,光有勤奋也不行。


这是因为我们本来就落后西方几百年,我用同样的方法前进,西方也在前进,那我们就永远落在后面。所以,我必须有一个特殊的状态,走一个捷径,还不能急于求成,还不能把他拔得很高,否则没有后劲,就不能成为音乐家。


培养一个音乐家是个长期的过程。艺术家是要长期培养的,没有速成。


要当音乐家,只懂音乐不行;只懂音乐,他当不了艺术家,还要懂文学,还有绘画,还有各方面的修养;最后,如果只懂艺术,他当不了哲学家。


西班牙皇家马德里音乐学院的阿利沙教授听我讲课,他就给我总结一句话,他说:我发现我们西方人是音乐家教音乐,你是哲学家教音乐,所以你的程度是和我们不一样的。


2023年10月12日晚,由上海市吉他艺术协会主办,浙江教育出版社、上海世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贵州如微乐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高艺(上海)乐器有限公司、香港阿尔达米拉艺术发展基金会协办的“秋,展望未来”——中央音乐学院志·龙古典吉他乐团专场音乐会暨陈志教授新书《古典吉他教程》签售会,在上海交响音乐厅成功举办。

音乐会开始前,我们有幸对陈志教授进行了一次采访,聊聊吉他艺术,谈谈他对吉他教育的心得。在采访中,陈教授分享了他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言谈间充满对音乐的热爱与对学生的关怀,他期许将这份热情传递给更多的吉他音乐爱好者,为吉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由于采访内容篇幅较长,将分三期呈现~



QA


           


采 访 时 间:2023年10月12日


采 访 地 点:上海交响音乐厅


受   访   人:陈志


采   访   者:张晓斌、王依湘




张:陈老师您好!见到您很高兴,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接受我采访。


陈:你好!我想先问一问,你对我哪个方面的问题感兴趣?


因为我接受过很多各式各样的采访,无非是对我两个方面感兴趣。一个就是对我的身世感兴趣,是一个谜。很多人不知道我家庭出身是怎么回事,几起几落;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我被扫地出门,蹬三轮车蹬了十年。




张:蹬了十年三轮车?


陈:对,蹬三轮车。66年嘛,到76年,正好十年。还好不是在农村,是在北京给菜市场送菜,蹬三轮送菜。但是我非常乐观,十年里面我过得很好,没有像有的人走绝路,就是没希望。那么为什么我能活得那么好,这也是大家想知道的一个问题。所以很多采访对我身世很感兴趣,也都知道我大学学数学,结果搞了音乐。


还有一部分人呢,对我从事吉他事业感兴趣。因为吉他在当年,在“四人帮”的十年动乱时期是被打成黄色乐器的,是根本不能够弹也不能教的,教吉他的老师有的都被抓起来。所以,一个黄色乐器,一个“小流氓”的乐器,我能够把它最后提升到最高的艺术学府——中央音乐学院,成立吉他专业,是做了很多很多的工作的,这范老师(指上海市吉他协会会长、浙江教育出版社总编辑范慧英老师)很清楚。有很多(采访者)都对这方面感兴趣,所以我不知道你的采访,你的主线是什么。




张:谢谢陈老师的介绍。您这次来上海活动很多,还有一个多小时音乐会就要开始了,接着又是新书发布会,时间有限。所以,我们先谈一条主线的问题,另外一条主线我觉得今后有机会再谈,分两步走。


今天我们主要从艺术这个角度,因为这是一个新书发布会又是一个音乐会,那么今天来的人,他们感兴趣的重点应该偏重于艺术。所以,我想就从艺术这条线来提一些问题,给大家、给音乐爱好者、给吉他爱好者,特别是年轻人,能够给他们一点启发和帮助。



01




此次上海之行的目的


张:陈老师,我第一个问题,您这次来上海召开新书发布会,大家都很期待,您想给音乐爱好者以及吉他爱好者讲一些什么?对他们有什么希望?


陈:这个问题其实比较简单。这一次是范老师邀请我到上海,我有好多年没有过来了,就带着我们中央音乐学院的一个志·龙古典吉他乐团来演出,因为古典吉他音乐会在上海也有不少爱好者。但是,大家对我们中央音乐学院、最高学府里面的水平到底有多高并不太了解。所以借这个机会,我带这个乐团来演出,从艺术方面让大家了解古典吉他的内涵。这次演出有独奏、有二重奏、有四重奏,就是一场音乐会。希望大家能够了解。


另外,我在范老师的出版社出了一本吉他教材,上下两册。我对出版社出版的这本教材的质量非常满意。无论是教材版面的编排、校对还是整个的绘谱,整体的水平都很高,我非常满意。


我教学是从1958年开始的,你可能看了我的简历。那个时候我就教清华大学的吉他业余爱好者,我自己也是业余爱好者。我是一个老业余爱好者教小业余爱好者。在吉他教学50周年的时候,我把范老师请到北京,在国家大剧院搞了一个50周年吉他教学的纪念晚会。当时国家大剧院还没有正式对外开放,我就在那里搞了一个音乐会演出。那么到60周年时,我在香港举办了一个60周年的吉他教学活动。现在很快就要70周年了。因为我今年87了,还在继续教学。


这次到上海演出,除了今天晚上这场音乐会,昨天也在上海,有一场我学生的学生的吉他音乐会。四大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这四个音乐学院负责吉他教学的老师都是我的学生。他们的学生都在国际上获奖。昨天在上海的那个演出我没去,但我听说非常成功。他们开玩笑说,这是徒孙的音乐会!您陈老师怎么不来出席啊?


所以,吉他在我们中国,应该说不止是从零开始,而是从负开始的,是在地下开始的,是在根本就不能公开教学、公开演奏的情况之下慢慢发展起来,经过一代一代的努力,在国际上达到了一个先进水平。这次到上海来开两场音乐会,能够把我们整个中国吉他的发展的侧面展示一下。这一次我来上海,简单来说主要就是为了这个目的。



02




吉他为何能经久不衰?


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曾多次到大学里采访,发现大学里有好多大学生在弹吉他;他们一面弹一面唱,有的还是三五成群的。吉他对大学生来讲,他们特别喜爱。为什么吉他有那么大的魅力能够把年轻人吸引住?它究竟有什么特点?它跟其他乐器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想请陈老师解这个谜。


陈:简单来说,吉他的历史要比小提琴、钢琴还要悠久。在中世纪,在公元前就有类似的弹拨乐器。那时还没有小提琴、钢琴,就有一个弹拨乐器,是吉他的前身,那时候叫琉特琴,在中世纪就开始流行。那个时期的乐器现在都进博物馆了,只有吉他流传到现在,为什么?吉他和小提琴、钢琴称为三大乐器,钢琴是乐器之王,小提琴是皇后,吉他可以说是王子。它怎么那么受欢迎?在全世界生产的乐器数量最多的是小提琴和吉他;而且就普及面来讲,全世界不管是在欧洲、美洲、亚洲,甚至在非洲也都有吉他的流行。


吉他的生命力为什么竟然有这么强?第一,它是雅俗共赏。它能够独奏;能够伴奏,就是你说的自弹自唱;能够组织像现在的电吉他乐队,搞摇滚乐也可以;搞古典音乐,演奏协奏曲也可以,登大雅之堂。我们中央音乐学院只有古典吉他专业,没有弹唱类专业。因为弹唱还达不到中央音乐学院这个层次;从文献资料和乐器的整个演奏水准还不够。因为弹唱比较容易入门,不需要费很多时间就可以满足各种音乐层次的需要。初级的爱好者也能玩玩吉他,一直到演奏交响乐。它形式多样化,满足的人群也是多样化,演奏的风格也是多样化的,不管是古典的、经典的乐曲,或者是民间乐曲。像西班牙的弗拉门戈吉他也是非常流行的,在西班牙影响也很大。在拉丁美洲,墨西哥吉他,也是弹唱。所以,它的生命力就在于扎根于群众。它有非常广的受众。小提琴非常高雅,但是入门都很难,不是一般人能够入门就玩得好的;而且小提琴不能自弹自唱。钢琴倒是可以伴奏,也可以独奏。钢琴是乐器之王,但是它不能够搬到船上;一对情侣却可以在船上弹吉他。



张:吉他可以随身携带,钢琴却不能,也不能搬到窗子底下。


陈:我就经常说,吉他就是一手在握。它能演奏旋律,又能演奏和声,又能演奏复调歌曲,巴赫(作品)都能演奏。最早的弹唱是发源于意大利。在月下,在姑娘们的窗前,弹吉他唱情歌。所以,吉他是生命力非常强的一个乐器。它也衰落过,但是又复苏了,一直到现在。


我是从1958年开始教吉他的,当时是很初级的。因为大家都是业余的,我也是业余的。我大学是搞数学的,也爱好数学。然而我由于家庭出身的原因,不能上尖端的(学校)。科学院,我去不了,我都考了六个科学院,因为出身不好,政审都通不过。最后我被逼上梁山——改行,我搞音乐。


我在音乐这个领域应该说是做了一些事的,是有相当的贡献,我不隐瞒自己的贡献。因为我所能做到的事情,除了我以外,其他很多人做不到。我也爱动脑子。在美国有个非常有名的演奏家,叫巴鲁埃科。他到上海来演奏过很多次。我上一次到上海来就是他约我在这里见面的。我有两个学生,我想让他接收他们;他到香港演出,我就带这两个学生到香港。第一个学生演完以后他就问我,陈先生,你到底有什么秘密?我说,如果说秘密的话,就是我把所有人都当作是我的老师。因为我学吉他没有老师,但是我把所有人都当作我老师,学习他们长处,采纳各种长处。你说秘密,这就是我的秘密。然后第二个学生演奏了以后,他又问我,你到底有什么秘密,你不愿意说出来?我说,不是;因为我要真的说出来的话,要写一本书,不是我不说,是说不完。



未完待续……


敬请期待陈志教授访谈录 | 第二期










文章评论:

 以下是对 [陈志教授访谈录 | 第一期]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