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何需“懂”:音乐欣赏的误区

发布时间:2025/4/9 15:00:03 来源:沈阳学吉他 发布:刘巍 阅读: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教授指出,人们常常会问,一段音乐表现了什么?描绘了怎样的情景?抒发怎样的感情?并以此作为音乐素养的评判标准,导致很多人认为自己缺少音乐细胞,不懂音乐,不会欣赏经典乐曲。实际上,这是音乐欣赏的误区。


音乐由声音构成,其材料有两个属性。第一,没有视觉性。而声音只是听觉信号,不能直接传达视觉形象。第二,没有语义性。声音不是语言,不能直接传达思想。这两个特点是客观事实。可见,音乐欣赏不一定要知道音乐表达了什么,也没必要用哲学去解释音乐。


那么,为什么人们普遍认为音乐难懂呢?周海宏教授分析道,这是由于高山流水的典故深入人心以及教育对音乐审美方式的误导。


俞伯牙弹琴,钟子期能领会是“巍巍乎志在高山”还是“洋洋乎志在流水”,懂得欣赏俞伯牙的音乐,以致钟子期死后俞伯牙摔琴绝弦,因为知音难觅。这个典故在中国可谓妇孺皆知,所以人们以为,只有明白音乐表达了什么场景、什么情绪才能算音乐欣赏。另一个原因就是我国进行的音乐普及、音乐教育工作以乐曲解说为核心。大量的电视节目、书籍、讲座强化了人们对音乐欣赏的误区。




如何“懂”音乐:联觉作用下的音乐欣赏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又不仅仅是听觉的艺术。周海宏教授反问,音乐真的不能表现一点内容吗?周教授列举了4个场景:险峻的高山,清澈的小溪,秀丽的田园,汹涌的大海。继而放一段音乐,让观众说这一段音乐表现了哪一个场景。观众的反应相对一致。


周海宏教授总结道,“作为声音的艺术,音乐的确可以使人产生听觉以外的感受。而一个感觉引起其他的感觉的现象就是联觉。比如,低音像巧克力,高音像薄荷糖,味觉感受和听觉感受发生了联系就是联觉理论。正因为联觉的存在,使得音乐这样一门艺术得以表现形象、场景、情绪、思想、哲理等等这些东西。”


所以,认为音乐欣赏就是纯粹听觉感受的观点也是错的。在联觉作用下,音乐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感觉。从作品角度看,一个作品是否能够引起人们很明确的理解,取决于持续稳定的联觉关系。




音乐理解何需“正确”:联觉的多样性与音乐欣赏的主观性


周海宏教授阐述了联觉的多样性与音乐欣赏的主观性。他以《芬兰颂》为例,分析了《芬兰颂》的主题,沙俄黑暗统治下芬兰的苦难、压抑与抗争、觉醒,接着指出这种分析只是凭感觉理解的,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他进一步分析道,研究表明,声音只有5种属性能够引起人们很粗糙的联觉反应。很多东西音乐都表现不了,比如具体的东西,如家具、水果、长相,或是特定名词,如经济、法律。由于联觉的这些特点,音乐内容的理解必然是主观的、模糊的、多样的。就连演奏家也对同一首曲目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比如《土耳其进行曲》。“每一个人都可以在音乐当中体验自己的人生感受,每一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想象投到音乐当中去,连很多伟大演奏家都是这样的。”




幸福的人生需要良好的“感性能力”




   周海宏认为,作为一个完善的人,获得幸福生活不仅要有获得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的理性能力,更要有敏锐的感受、细腻的体验、和丰富的需要等这些感性能力。高品质的生活要超越感官的愉悦,要提倡高品质的感性生活。


从垃圾场木然的养猪人到被难看的建筑侵蚀的崂山,周海宏认为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在于经济与科技方面,更在于我们的国民对环境与生活的感性质量缺少要求。小到门铃,大到楼盘,无不渗透着感性美的魅力。


而“感性素质的培养,要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在人类社会中,对于感性能力与感性需要的培养,艺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让全社会都来重视艺术,重视艺术教育,重视个人艺术素养!”










文章评论:

 以下是对 [音乐何需“懂”:音乐欣赏的误区]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