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松”这个字眼对学钢琴的人可算是老生常谈了。从初学开始就不停被老师要求的“放松”,到成名的钢琴家在音乐会前自我要求的“放松”;从对肢体要求的“放松”,到对精神状态要求的“放松”,“放松”二字几乎无处不在。但是,为什么要放松?哪儿要放松?什么是放松?怎样才算放松?……实在有必要深入研究一下。不过因为本文是在谈论钢琴的演奏技术,就仅局限在有关肢体的范围讲讲放松。
首先必须从“放松”的词义理解上明确,这一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或者是一种心理的主观追求。严格地讲,客观上绝对的放松是不存在的(只要生命还存在),所以任何放松都是相对的,是相对于紧张或用力而言的。
在演奏钢琴的行为中,也不可能有绝对的放松,一切都是适度的放松。我们必须关注两件事:第一,相对什么放松;第二,放松的必要程度。
相对部位
在弹奏动作中,身体一定存在着“参与”和“非参与”两个部分。对于非参与部位要注意放松。非参与部位的紧张与僵硬必定会影响和阻碍参与部位动作的发挥。
在练琴当中,当你遇到一个技术难关时,不要一味地盯住参与部位不放,还要顾及和检查自己的非参与部位是不是也在那儿跟着紧张?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当手用全力还拧不开瓶盖时,你的脸上和身体其他部位是什么状态?都在紧张。这是人体的自然反应,当参与部位遇到困难时,非参与部位会应声而动群起支援。但这种支援大多于事无补,还每每干扰参与部位的工作,分散和浪费了能量,纯属帮倒忙。我们练琴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解除那些帮倒忙者的武装,使其保持一个本分的“待机”状态。
我的一位学生总是弹不好颤音(这在古典的作品中俯拾皆是),经常在颤音出现的前一拍就开始紧张起来。我观察到他在用2、3指弹颤音时4、5指翘得老高,使整个手掌都处于绷紧僵硬的状态。于是我建议他将注意力放在1、4、5指上,保持正常松弛的位置,用2、3指先轻些慢些练,逐渐在保证4、5指不再翘起的状态下加快加力。不出一个月,他彻底将1、4、5指放松了,致使2、3指的颤音变得又灵活又轻松。
可见找到非参与部位,并有目的地解除其有害的紧张状态,是提高技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某个部位的多余紧张或僵硬不仅直接阻碍参与部位的能力提高,而且还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发生。
在练习技术课题时,我们都会放慢速度,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每一个触键的手指上,力求加强其独立性、支撑力、敏捷度、爆发力等,种种练法无疑都有益处和必要。但我建议大家将注意力分出一半,放到非触键的手指上,解除它们多余且无用的紧张,也许会使触键的手指获得更充足的能量和锻炼机会。必须提醒一下:慢练是重要的,但如何练更为重要。
我自己有幸没得过如肌肉劳损之类的职业病(也许因为我还不够用功),但也有过一段因左肩大肌酸痛而影响演奏的经历。开始我绞尽脑汁在弹奏方法上找原因却找不到,去医院治疗也不见效,真是苦恼万分。不曾想一次偶然的事件令我发现了端倪:那是在一次音乐会上我为一位钢琴伴奏翻谱,下台后感到肩部的酸痛比我亲自弹琴更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使我猜想,会不会是看谱引发的毛病?于是我在家恢复了练琴,但不看谱,只弹老曲子。奇迹出现了——没有痛!为了实验,我又看谱弹奏,不出十分钟就又坏了。显然问题并不出在弹奏的方法上,而在于看谱时形成习惯性的肩部(也许是颈部)局部紧张与僵硬。找到了病因,疗法就没什么可谈了,自己动脑筋呗。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找到病因最重要。病因只有一个,而疗法却可能有N种,并且因人(医生或患者)而异。
相对时机
孔子曰:“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张,指的是拉紧;弛,指的是松弛。引申于此,可称:“一张一弛,奏琴之道也。”
针对演奏中的参与部位而言,放松时机的问题同样重要。
演奏中的每一下触键(无论单音、八度、和弦)必定有一个动作过程:即触键前准备、触键发力并发音、触键后的离键(这过程与体育运动的击球有些相似)或延留。
触键发音需要参与部位的用力(紧张)自不待言,那在之前与之后呢?要掌握最科学的演奏方法,就要将触键前与触键后肌肉的多余紧张尽可能降到最低,即在不影响所求声音的基础上做到尽量放松。我们在练习时会将注意力集中在每个音的动作上,也会注意到触键前、触键中、触键后的三个过程,却常常会忽略这个音的触键后与下一音的触键前之间的状态。这个“之间”有时长、有时短(甚至如同眨眼般的一瞬间),却与前后的两个音息息相关(这个道理在学习游泳时应该最有体会)。
记得曾经有一位同学告诉我:“人们都说肖邦的第十六首前奏曲(降b小调)的右手很难,可我发现最难的不是右手,而是左手。”我不相信,便请他演奏了一遍。果不其然,只见他的左手在键盘上左右奔波、疲于奔命,未及曲终,便告投降。我大笑,说:“你完全是在自讨苦吃呀!肖邦明明在每个小节给了你两个八分休止符,这既方便你从上方的和弦回到下方的低音,也给了你紧绷的肌肉一个放松的机会。可是你的左手却一直保持着高度紧张状态,焉能不累?”没过几天他告诉我,在找到触键后立即放松的感觉后,就不再觉得左手难了,并略显惭愧地说:“因为是右手不间断的紧张状态(飞快跑动的十六分音符),使得左手‘跟车’了。”
可见,有很多的技术难关,会在找到正确的放松时机后迎刃而解。
还有很多人在演奏强力和弦时力不从心,特别是手较小的女同学。在可能的各种原因中,掌握不住放松时机也许是最常见的。由于努力使手掌张开的原因,使得在准备触键时提前紧张,又在触键最需要用力时提前解除了紧张,造成能量发挥不出来,或用力不在点上(像汽车发动机点火时间偏差引起的动力不足)。
掌握不住放松时机,同时也就掌握不住紧张时机——又是辩证法。
相对程度
既然绝对放松是不存在的,于是必然在相对放松上就有一个放松程度的问题(应该说放松程度与紧张程度是同一事物的两面)。这个程度的把握,完全依靠我们在实践中根据对声音的要求和技巧的应用在练习实践中获得。
有一位音乐学院的学生,为我演奏了肖邦的第一首C大调练习曲。显然这是为了练习右手技术的作品,但我发现他左手的八度长音弹得很生硬。原来他在用力击键后手臂一直坚持着紧张状态,死死按住键盘,使得下一个八度强音只得用僵硬的前臂敲击。于是我要求他先找到左手具有强烈共鸣的洪亮声音,在四拍的延续音时把手从键盘离开,用踏板将音留住。他很自然的运用了手臂的重量,而且手指和手腕的支撑力相当好,声音使我们都满意。我请他记住这个声音和动作(当然包括各部位的紧张度),然后要求他再做一次同样的弹奏,但是手不要离开键盘,将击键时肌肉的紧张度减低到只够维持手形不变即可。尽管为此稍微多花了点时间,但他还是找到了感觉。不仅如此,由于他左臂的放松,连带原来僵持的背部也得到了解放,使得他右手上下跑动的十六分音符弹得更流畅、更自如了。
重要的是,放松离不开内心对音乐的感觉和耳朵对声音的追求。尽管我将放松总结为相对部位、相对时机和相对程度三个方面论述,但实际在任何音乐作品(包括练习曲在内)的演奏中它们一定是被综合运用的。我们只是应该在遇到技术难点时认真检查自己是在哪方面出了问题。
最后就钢琴技术问题,对我们专业的同行再发表一些个人的感想:追求技术是一件永无止境的事,但每个人都会有局限性,每个人都可能有技不如人的困惑(尤其在成年以后,手上的功夫可能更难提高)。因此万万不可将目光死盯着技术不放,以致忽略了更重要的事情——声音与音乐。
君不见,多少名闻遐迩的大钢琴家,并不具备过人的技术呀!技术再重要,充其量也不过是手段和工具,终究不是我们追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