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巴赫教学体现的人文精神
巴赫音乐不仅是他以前音乐成就的集大成者,而且给予后世作曲家深深的艺术启迪。巴赫教学不因循当时的惯例,注意言传身教;巴赫的教学作品把前奏曲、托卡塔、赋格、组曲、变奏曲等形式推到空前完美、成熟的高度,而且赋予这些形式以深刻的思想感情内容,用严密工致的外部形式来表现人的丰富内心世界,体现了人文精神。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于1685年3月21日诞生在德国图林根州爱森纳赫的一个音乐世家,作为巴洛克时期音乐的代表,他去世的1750年被看作是巴洛克音乐时期的结束之年。巴赫的创作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人文主义思想,为近代欧洲音乐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巴赫不但是一个杰出的作曲家,而且教学成果丰饶。本文着重从巴赫的施教之道和教学作品进行阐述,试图分析其教学所体现的人文精神。——老师如何说服学生喜欢巴赫?
赵屏国教授讲解巴赫《二部、三部创意曲集》(第一集)
一、巴赫的施教之道
高尔基曾经说过:“如果像山峦般地罗列伟大作曲家的名字的话,我认为,巴赫就是其高耸入云的顶峰,那里,太阳在雪白耀眼的山峰上永远发射出炽热的光辉。巴赫就是那样。像水晶一样莹洁、透明。”这句话用来形容巴赫的教学也同样适用,他的教学成果最突出的印证是,他的儿子当中有四个后来成为音乐史上重要的音乐名家,分别是长子威廉·弗里德曼、三子卡尔·菲利普·埃曼努埃尔、九子约翰·克里斯托夫·弗里德里希及幼子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酷爱教学工作,所以,用什么方式把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别人,就成为他愈来愈关心的事。
1717年,巴赫写成了他的《管风琴小曲集》(BWV599-644),这是巴赫为教学而写的系列作品中的第一部,其中包括45首系列圣咏前奏曲,以供年轻的管风琴手日常练习使用。该书的献词充分说明巴赫具有培育英才的天职:“献给上帝以示虔敬,献给众生以教育他们。”巴赫自认可以通过音乐传达这些神圣的原则:他用生动自由的方式把自己的智慧结晶传授给学生—发挥他们的特长。他嘱咐学生摆脱羁绊,同时又要保持音乐的逻辑性。
巴赫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他个人触键的方式教给学生。埃曼努埃尔回忆:“几个月里,他只给学生规定双手各只手指的单独练习,目的是要弹奏出清楚纯正的声音来。没有一个学生能免除这种练习,练习时间为六个月到一年。但是,如果他发现学生中有人开始失去耐心,他就不辞辛苦地写几段恰当的小乐谱,把练习糅合在这些小乐谱里。《六首小前奏曲初阶》和《十五首二声部创意曲》就是这样写成的……他也给学生规定了双手装饰音的练习项目。”
巴赫于1720年开始编辑《为威廉·弗里德曼而作的键盘小曲集》(编者按:巴赫在克滕任宫廷乐队乐正的1702年,为当时不到10岁的长子符利曼写作键盘教材,《为威廉·弗里德曼而作的键盘小曲集》里包括《平均律钢琴曲集》11首和《创意曲》全部。巴赫1723年曾亲笔写过这样的序文:“正确的指导书。按这部曲集,古钢琴的爱好者,尤其是希望学习的人,不但有能力美妙地演奏二声部;而且熟练之后,也会有能力巧妙地处理辅助奏的三声部。此时将获得创意和把这些巧妙展开的技术,领会如歌的演奏法,产生对于作曲的强烈兴趣与意图,同时提示了明确的方法。”),其中包括前奏曲、幻想曲、创意曲、舞曲及众赞歌改编曲等共63首,运用了多种调性,多种体裁。这是本很符合初学者需要的教科书。
开篇第一页,巴赫就对音符和音键作了一个完整的解释。他希望弗里德曼能够熟悉有四个八度,并且不少于7个不同音键的音域。他主张使用拇指,书中加了一段运指法,这为近代钢琴演奏技术奠定了基础。当时乐谱上很少标明指法,根据最普遍的假设,弹琴者仅仅用中间两根手指弹奏,大拇指和小拇指只用来延伸和扩大。右手的中指和食指弹奏上行音阶,左手弹奏下行音阶。第三根手指跨越第四和第二根手指,这种做法司空见惯,但从来不会使用大拇指。巴赫虽然不是第一个使用大拇指的人,但他推广了大拇指的用法。他的儿子埃曼努埃尔是这种教学方法的代言人,于1753年发表了《论羽管键琴标准演奏法》。接着巴赫又详细解释了演奏装饰音的方法。他慢慢地受到创作热情的驱动,除去弗里德曼本人的作品之外,《键盘小曲集》最后还包括有《平均律钢琴曲集》的前奏曲、《二声部创意曲》和《三声部器乐曲》,巴赫还在书中加进一种舞蹈组曲。在1720至1724年期间,他完成一组卷帙浩繁的作品:《英国组曲》和《法国组曲》。随后,巴赫把自己比较重要的作品交给学生,他所有的方法就是言传身教:他先给学生演奏一段他们要学的乐曲,并对他们说“应该这样演奏”。当学生恍然大悟,悟出应把乐曲诠释成什么样子,应该朝怎样尽善尽美的水准努力,这种教学法的好处就突显了出来。
当学生在键盘技术上取得一些进步后,作曲课就开始了。巴赫在教授作曲时采取的方法更加独特。他没有因循当时的惯例从严格而无用的对位法开始教学,也不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计算声音的关系,而是一开始要求学生学习持续低音上的四声部乐曲,特别强调要写出各个声部,用以突显完美的和声。然后,他转而讲授圣咏,他会先写出男低音部分,然后让学生谱成女低音和男高音的部分,在达到标准后,他会逐渐允许学生谱写男低音声部。以上这些作曲手段他让学生习惯在纸上完成,就像他本人那样,而不是借助键盘来创作,以便发展他们的内心听觉。他常常说:“设想有好几个人在交谈。”每一个声音都有它自己的色调,都有它本身的特性,然而谈话的主题却是共同的,他始终强调和声的纯正,以及每个声部的自然关系和流畅的旋律。
赵屏国教授讲解巴赫《二部、三部创意曲集》(第二集)
二、巴赫的教学作品注重体现二重教学目的
巴赫的教学作品注重体现二重教学目的,它们既是键盘技术与作曲的教科书,同时又是丰富内容的音乐作品,其中尤以《创意曲》和《平均律钢琴曲集》最具有代表性。
《创意曲》是巴赫为长子弗里德曼的音乐教育而作。巴赫在《创意曲》里采取的作曲技巧是仅仅依靠一个创意以及它的对位,只用模进、模仿、复对位,以及倒影、扩大等变形技巧,不靠其他新素材,也不靠什么外在的手段,去写作乐曲。因此,就作曲技法而言,《二声部三声部创意曲集》写得比《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赋格更要严格。
《创意曲》包括15首二声部创意曲、15首三声部创意曲。次序也像平均律曲集那样按同名大小调排列,但除去四升三降的调性,形成一个顺着自然音阶上行的系列。第一首是《C大调二声部创意曲》,巴赫举了一个简单的动机,它的轮廓只是音阶最开始的三个音的上下行,作了一些装饰,形成现在的动机。主动机和对动机联贯成流畅的旋律,线条走向往上,决定了全曲充满朝气、积极向上的情绪基调。三声部创意曲的第一首是C大调,和二声部创意曲的第一首一样简单,这首主题以一个音阶加上尾部的一个小波折构成,给人以坦率、流畅的印象。第五首三声部创意曲是bE大调,在整个三部创意曲集中,这是较特殊的一首。严格说来它是一首带自由声部的二声部创意曲,因为它的低声部并没有参加赋格式的格律编排,而是甘当配角地担任伴奏,以一个固定的节奏音型贯彻始终。上方两个声部则是四度关系的卡农式的进行,因此高声部的线条进行连贯流畅,旋律性强,旋律的结构又呈方整性,也可当作一首主调织体式的咏叹调。如歌的旋律线由一串串平缓而略为向上拱起的曲线组成。这华彩式的织体和始终不变的附点节奏型,在巴洛克时代的歌剧中常常用于表示人物内心独白的手法。再加上左手的线条也是这样的轮廓,特别是它的叹息音调的时值被拉长,使整个乐曲充满怅惘迷茫的感伤情调。第九首三声部创意曲是f小调,这是巴赫时代就博得高度评价的乐曲,按照三重赋格的模式写作,即有三个独立性格的主题。第一主题又有一个饱含情感变化的、以三个音组成的核心音调。后二个音的半音下行,暗示叹息,但整个主题的线条轮廓是不断向上的模进,表现了在苦难中对崇高境界的向往和坚忍不拔地追求的精神。第二主题步步半音的下行,暗示苦难的人生、沉重的心情。第三主题的首部实际是第一主题首部的装饰,但在装饰中又引入减三度,并在随后的八度飞跃之后再次强调这一特征,这些因素使第三主题的情感更丰富,更具戏剧性。这三个主题时常同时出现,充分显示赋格曲大师的精湛技巧。——1、郎朗恩师赵屏国精讲《巴赫二部创意曲集》之BWV772\773\774;2、郎朗恩师赵屏国精讲《巴赫二部创意曲集》之BWV775\776\777;3、如何弹好巴赫《创意曲集》丨“每首都有不同的情绪风格和技术要求。” 4、如果我们将人生比作一首三部创意曲?5、带你了解巴赫创意曲的演奏与教学;6、练习巴赫的《创意曲》要学会哪“四用”?
一般学习钢琴的人学完巴赫的《创意曲》,开始逐渐迈入《平均律钢琴曲集》的学习阶段。《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巴赫键盘音乐创作的巅峰,被喻为钢琴音乐的《旧约圣经》。在巴赫之前,音乐家奠定了古钢琴的形式,如前奏曲、托卡塔、赋格、组曲、变奏曲等,巴赫不但将这些形式推到空前完美、成熟的高度,而且赋予这些形式以深刻的思想感情内容,用严密工致的外部形式来表现人的丰富内心世界,体现了人文精神。这是钢琴音乐史上的第一次突破,深刻启迪后来的音乐家。——1、巴赫平均律最后一首(BWV983)前奏曲的音乐美;2、如何演奏巴赫平均律第21首BWV866丨要学会从巴赫本身出发,准确表达作品内在情感;3、“巴赫的音乐就像永恒的和谐正与自己对话”丨浅谈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的演奏方法;4、有没有人喜欢李赫特的巴赫平均律?
《平均律钢琴曲集》以C大调开始,根据各音为主音的12种大调以及12种小调分别写成前奏曲与赋格,按调性发展而排列。在排列过程中,以细微的差异体现变化、体现转调的魅力。这些前奏曲与赋格,在主题上彼此没有直接的联系,它们靠调性与内在的思想感情结合在一起。赋格主题既有抒情性的、悲剧性的也有风俗性的、英雄性的,它们是当时德国人民精神面貌的反映,也是巴赫个人内心世界的写照。
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于1722年在科腾脱稿,第二卷则完成于莱比锡时期。第一卷是为了长子弗里德曼和次子埃曼努埃尔的练习而谱写的。二十年后巴赫又为幼子约翰写作了第二卷的24首。
第一卷的第一首用C大调写成的前奏曲,也可以说是整部钢琴曲集的序曲,使用的手法非常简练,分解和弦构成的优美音型贯穿全曲,像流水一般流淌着,展示了一个清凉、美丽、圣洁的世界。接下来是赋格曲,四声部,是严格而又充实的赋格曲,由五个发展部组成。主题纯朴平静,富有歌唱性,为了在简易的进行中取得一些特性,巴赫加了一个附点和三十二分音符的音型。第九首是E大调,前奏曲有些像创意曲,结构带有三部性。一开始右手的主旋律带有休闲的情趣,纯朴而又歌唱。两小节后,虽然右手的线条继续进行着,但左手开始把主旋律首部六个音作为动机加以发展,因此可以让右手作为陪衬处理。又过两小节后,主动机回到右手,并推向一个小高潮,结束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左手先入,右手紧接着并把句子拉长,出现切分的节奏音型,显示出优雅的情趣。第三部分与第一部分相同,只是调性移至下属调,并很容易回到E大调。第十九首是A大调,前奏曲由三个主题交织起来的三声创意曲,在右手出现的第一主题温文尔雅,左手第二主题是平稳的四分音符均值半音下行,随后转上四度下五度的进行,有力地支持第一主题。第三主题是以一个切分进入的动机三次模进构成,在织体中起着对比的作用。《平均律钢琴曲集》所包含的48首前奏曲与赋格曲是音乐思想的大海洋,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作曲家和钢琴学习者,它所包含的丰富人文内涵也为人们所继承、发扬。
对于音乐教育而言,巴赫的教学方法最重大意义是开拓出一条新的道路。无疑,其教学思想的内核之一是音乐人文思想的庚续与传承,这在今天对我们仍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这也正是每一次重读巴赫我们都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惊喜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