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弓对于演奏家,就像气息对于歌唱家,影响非常大。琴弓制作是技术更是艺术,追求永无止境,一旦上手很难舍弃。”上世纪80年代开始,琴弓制作师马荣弟钻研提琴琴弓制作至今,在各国举办的琴弓制作比赛中获多项金奖、银奖,在中国国际提琴及琴弓制作比赛等担任评委。他认为,琴弓制作师应以毕生精力,尽可能地向着艺术顶峰攀登。
好琴弓靠手工制作
马荣弟出生于上海,年少时自学小提琴。1968年,少年马荣弟结缘小提琴,缘于一位擅长扬琴、二胡、琵琶等乐器演奏的朋友。马荣弟常到朋友家一同演奏、唱歌。一次,朋友带回一把小提琴,拉了首《北风吹》和《红色娘子军》的片段。马荣弟一下子被小提琴的声音吸引了,回去跑到上海第一百货商店乐器柜台,想要购买一把小提琴。上世纪60年代,小提琴供货非常紧张,马荣弟问清了商店的小提琴到货时间,到货那天,他一早排队买到一把小提琴,又在街对面的书店买了五线谱和小提琴入门教程,自学小提琴。
中学毕业后,马荣弟入伍成为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的一名消防战士。因为会拉小提琴,他进入部队业余文工团,后又成为上海公安消防总队文艺宣传队的职业小提琴手,除了在工矿企业等重点消防单位学习专业消防知识外,他日常的大量时间都用于排练,到基层消防联队演出,以文艺形式宣传消防。
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市引进国际乐器展览会。乐器展展出各种西洋乐器,并在大厅设置两张工作台,一张用于展示提琴制作,一张用于展示琴弓制作。展览3天时间,马荣弟几乎全在工作台前观看琴弓制作。“以前,我以为小提琴需要专门的机器制造。原来,漂亮、精致的琴弓全部都是用手工制作出来的。”马荣弟萌生自己制作琴弓的想法。
自制工具独具特色
1985年底,马荣弟使用的琴弓,被人不小心坐断成两截。马荣弟拿着报废的琴弓,跑到上海提琴厂、上海提琴服务部修理,但是两个地方都拒绝了。他只得自己把琴弓拆开研究构造,最终用铜管把琴弓接了回去。“还真修好了,其实琴弓的结构并不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自己也可以做。”马荣弟着手制作琴弓。
琴弓弓杆要既坚韧又柔软,弹性适度。材质太硬,拉出的声音尖亮;太软则琴声柔弱。可以选作琴弓的木头非常少。巴西苏木密度高,毛孔细少,抛光后细滑漂亮,而且软硬适度,制成琴弓后,拉出的音色丰富、饱满。“弓杆的震动性能与提琴音色有直接关系。巴西苏木弹性好,振幅更加强烈,延续时间更长。”当时,马荣弟没有任何琴弓制作的资料和数据,只能在提琴音乐艺术方面的书籍中搜寻演奏家谈及琴弓的只言片语,作为探索琴弓制作的依据。
没有专业的工具,马荣弟便自己琢磨。“自己做的刨子,最小的像花生那么大,只能用三个手指捏起来,中等的像一个眼镜盒子的大小,握在手里,动作很稳而且不累。”马荣弟的工具独具特色,与法国、德国琴弓传统制作工具,以及国内琴弓制作师使用的工具都不一样。“工具虽然重要,但不是绝对的。即使不是传统、专业的工具,只要熟练掌握,制作技术也可以达到很高的程度。”
积累技术追求风格
1996年,坚持琴弓制作10年的马荣弟第一次参加国际比赛——第12届美国国际提琴制作比赛。比赛由美国提琴协会举办,吸引了来自美国、中国、意大利、法国、德国、加拿大、印度、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人参赛。比赛共设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弦乐四重奏乐器及大、中、小提琴琴弓、贝斯大提琴弓等8个项目,琴弓类比赛主要从制作工艺和使用性能来考评,参加比赛的提琴和琴弓不能有任何制作者标记,所有的标签、硬印和商标必须在评比中遮蔽,评选完全匿名进行。
马荣弟制作了小提琴琴弓、中提琴琴弓、大提琴琴弓及贝司琴弓四支琴弓参赛,获美国提琴协会提琴制作比赛优秀奖。“琴弓制作完成后,需要经过演奏调试。制作师自己要会拉琴,测试琴弓演奏性能,调整琴弓弧度等,让琴弓更加顺手。制弓师如果没有很好地研究琴弓演奏性能,很难在制作上取得进步。”马荣弟参赛的四支琴弓做得非常细致,连接的地方非常连贯,尺寸掌握到位,演奏性能好。
2019年,马荣弟在中国国际提琴及琴弓制作比赛中担任提琴琴弓制作家评委,评选时他关注参赛琴弓的弓杆、马尾库、油漆、装配等是否是独立制作;同时注重琴弓的形制、式样、重量、演奏性能等是否符合制作规范。他认为,提琴、琴弓制作必须结合起来研究,并将琴弓、提琴的震动模式与声音作为研究课题。
“同一把琴,同一位演奏家,演奏同一首曲子,使用两把不同琴弓,拉出来的声音是不一样的。弹性数据接近的情况下,不同材质会使提琴发出差异明显的声音。”马荣弟说,乐器制作要求艺术修养的积累。技术达到一定水平后,琴弓制作风格、艺术感染力等标准,便成为制作者的进一步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