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父亲渐渐老去,但是仍然有众多热爱他的听众朋友们在热切关爱着他。在此写下几则关于父亲的故事,以激励自己,以及在艺术道路上奋力前行的人们。
文 | 杨慧
2008年,73岁的刘秉义举办独唱音乐会前夕,找到他的恩师——八十多岁的杨比德再次上起专业课,时隔46年,昔日温馨的课堂情景重现。回忆起恩师的教导,刘秉义说,杨先生有平易近人之风范,而无所谓的“师道尊严”之威严。“杨先生对我的艺术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从16岁唱到了八十多岁,我的演唱生涯之所以能长久延续,先生为我打下的教学基础功不可没!”刘秉义如是说。杨比德研究出一套独特、系统、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中国的声乐艺术演唱和教学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
如今,93岁的杨比德依旧乐观积极、善良热情、幽默风趣,始终保持着年轻人的心态。他超人的勤奋努力,铸就了非凡的声乐技术技巧。他挚爱声乐事业,态度总是和蔼可亲,他对学生非常关心,并常在生活方面给予帮助。
大师助他确立艺术方向
1940年,北平一所教会学校里经常传出悠扬的钢琴和唱歌的声音,这是13岁的杨比德怀着对音乐美好的憧憬,不分寒暑坚持练琴和唱歌。
杨比德1927年出生于北京,教堂的唱诗班和琴声深深吸引了这个少年,上天赋予了他一副歌唱的好嗓子,他酷爱音乐,同时学习钢琴。17岁在北京崇实教会学校上高二的杨比德已在歌唱方面暂露头角,他参加了北京当时最大的亚斯礼堂圣乐团,这是个高水平的专业合唱队,指挥是杨荣东先生。在这个乐团中,他受到专业的训 练 ,在英 文 版 亨 德 尔 清 唱 剧《弥赛亚》、海顿《创世纪》和《耶稣受难曲》剧中担任独唱。
1948年,杨比德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师从沈湘教授。学习期间,杨比德显露出过人的天赋。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北京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科分外耀眼,它是最强的公办艺术学科,几乎重要的艺术活动都和北京师范大学直接相关。当时,艺术学科大师云集,音乐家贺绿汀以及为我国话剧舞台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洪深、焦菊隐等艺术大家给学生们亲自授课,这也为杨比德日后的演唱奠定了丰厚的基础。焦菊隐为该系学生开设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和西洋戏剧概念等专业课,焦先生的艺术思想对杨比德产生了巨大影响,确立了他追求声乐艺术的方向,他把大师对戏剧的精妙处理手法融入在演唱中。焦先生对杨比德也十分赞赏。此外,杨比德还遇到一些著名声乐专家,如梅德维耶夫、麦泽尔、加里宁、库克琳娜等。捷克布拉格音乐学院著名教授加里宁是著名男低音大师夏利亚平最优秀的学生,他教授了杨比德一些诀窍。
用美声演唱高难度中国作品
1956年,杨比德在中央音乐学院
波斯恋歌-杨比德
来自音乐周报
00:0004:27
1952年,杨比德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任教,1955年,他在波兰“世界青年联欢节”声乐比赛中获奖;1956年,随中国艺术家代表团参加捷克“布拉格之春”音乐会,并且在捷克、波兰巡回演出;同年受邀参加莫斯科中央电视台的演出,演唱《奥涅金》片段,深获各界好评。1956年,调入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任教。
1952年,在北京国际俱乐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举行招待各国使者友人的晚会,杨比德精彩地演唱了《黄河颂》,这是当时少有的在正式场合,用美声唱法演唱高难度中国歌曲。《黄河颂》无数次地在延安激励了英雄儿女们。演唱时,他胸有成竹,发挥无穷尽的想像力,具有震撼人心的魅力。他用独有的绝活技巧如弱声、铿锵、紧缓、连贯唱法等处理,真挚地唱出了心声。整曲下来,激情澎湃,华夏儿女的英雄气概一展无遗。在场的老同志听得感慨万千,潸然泪下。在场的外国友人听到在当时美声演唱还不够发达的中国,能够有如此音质通透的男低音,也感到震惊不已。这首歌在不同场合也得到总政文化部部长刘白羽、中央音乐学院院长赵沨、总政歌舞团团长时乐濛、中央乐团指挥家李德伦等音乐家的夸赞。
1956年,杨比德在第一届苏联专家来中国的联欢会上演唱,周恩来总理出席。1959年,在人民大会堂“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文艺晚会”上,杨比德再次演唱了《黄河颂》,当时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出席了晚会。在后台,他
与京剧大师梅兰芳热列地探讨了声乐和京剧艺术,二者由此结缘。
杨比德的音域宽广、音色浓润、音质浑厚、吐字清晰,演唱富有热情,歌声流畅,运声灵活多变,在演唱难度较大的咏叹调和多种风格的中国歌曲时,能通过声乐技巧给以恰如其分的表现,演唱充满活力和感染力。他对欧美其他声乐作品的诠释堪称经典,尤其擅长对俄罗斯声乐作品的演绎。
上世纪50年代,杨比德举行了独唱音乐会;60年代,参加了纪念世界文化名人音乐会,担任中国音协主办的古典歌曲“九宫大成”中《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演唱;60年代后在北京、天津、西安、兰州及福州等地举办了多场独唱音乐会,反响热烈。此外,他还参加了第一届“羊城花会”音乐节、第一届“哈尔滨之夏”、首届“青岛之夏”音乐会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他演唱的《木棒之歌》《拖拉机手之歌》,80年代播放了6首庆祝苏联十月革命胜利的歌曲,如《跳蚤之歌》《伏尔加船夫曲》《波斯恋歌》等(钢琴伴奏 杨慧)。
跳蚤之歌-杨比德
来自音乐周报
00:0003:09
伏尔加船夫曲-杨比德
来自音乐周报
00:0004:32
有时,杨比德会突然接到重要的演出任务。1976年,首都体育馆举办毛泽东诗词演唱会,总政领导经慎重讨论,决定由他独唱毛主席诗词《念奴娇·鸟儿问答》。
1981年,杨比德和杨慧在北戴河外国专家局演唱。
毛主席的诗词每每发表都是很严肃慎重的,词和风格必须要唱准,不容许丝毫差错,演唱这首歌曲无疑是个考验。杨比德一分钟也不敢耽搁,反复斟酌声音的运用。诗词的情绪多变,既有大气磅礴、感天撼地,也有轻声细语,甚至诙谐幽默。其中有一句词是这样的:“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当时杨比德拿着曲谱琢磨——前面几句用的是舒展叙述,还是诙谐?“不须放屁”这句念白,用讽刺还是果断?他的演出也代表着总政单位的形象,演出还有电视直播,当天,杨比德大气磅礴、张弛有度的表演震撼全场。一曲终了,热烈的掌声响起,大家紧张的心总算是放下了。
为国家培养声乐栋梁
1992年5月,首都大学生声乐比赛决赛,与时乐濛、叶佩英、孟玲、成秀兰等评委及高教局领导合影。
杨比德除了辉煌的演唱,也积累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在数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他毫无保留,不遗余力地为国家、军队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歌唱家和教学人才,如刘秉义、吴天球、王凯平、胡松华、温钰泽等。杨比德先后在《人民音乐》等刊物发表多篇有很高学术价值的文章;多次担任国内外重大声乐比赛评委,如“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等;2007年在美国成功地举办演唱、讲座,并获得美国联邦众议院议员颁发的“国会荣誉证书”。
杨比德培养出的无数学生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成为国家的声乐栋梁。他的学生、歌唱家刘秉义说,他与杨先生珍贵的情谊跨越了半个多世纪。2008年,73岁的刘秉义举办独唱音乐会前夕,八十多岁的杨比德再次给这位学生上起了课,逐字逐句琢磨唱法、挖掘情感,昔日温馨的课堂情景再次浮现,令人颇为感慨。回忆起恩师的教导,刘秉义难掩感激之情。他曾言,杨先生有平易近人之风范,而无所谓的“师道尊严”之威严。当初,他在中央音乐学院,从二年级时的白丁直至学满五年毕业,一直跟随杨先生上课。是杨先生付出了无数的心血、辛勤培育,才有了他今天的成绩。“杨先生对我的艺术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从16岁唱到了八十多岁,我的演唱生涯之所以能长久延续,先生为我打下的教学基础功不可没!”刘秉义如是说。
1972年,中国政治环境复杂,有关中央音乐学院的去向说法不一。有一天,一辆军队吉普车突然出现在老师们劳动锻炼的地方,几位身着军装的总政歌舞团同志找到中央音乐学院领导,并告知杨比德,经总政党委深思熟虑讨论,周恩来总理批示,从中央音乐学院调动6人到总政歌舞团,杨比德任独唱演员和教员。
杨比德去到总政歌舞团12年,其间培养了马子玉、栾峰、阎维文等一批蜚声国际乐坛的歌唱家。之后,中央音乐学院赵沨等领导多次跟歌舞团交涉要人,热切盼望杨比德再次回到原单位。当时的总政歌舞团团长、指挥家时乐濛、胡德风等领导坚决不放。但赵沨院长依然没有放弃对人才的争取。最终,作家、时任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的刘白羽提出了一个折中的解决办法:“杨比德同志是国家的人才,也是军队的人才,我认为去解放军艺术学院是最佳选择。”于是1984年,杨比德来到解放军艺术学院,任职音乐系主任,继续着他的艺术人生。这期间他同时兼任中央音乐学院的课程,歌唱家彭康亮、舒风也是他在这期间培养的学生。
在军艺,杨比德亲力亲为,制定了教学培养方案以及课程结构改革,为后人打下了基础。他邀请名师大家给学生上课,带领学生去最基层单位慰问战士,走在抗震救灾等活动的前列。他和战士们一样风餐露宿,培训组建了多个军队和武警的管弦乐团,为军队歌唱家、演奏家进一步深造等提供了机会。
杨比德为中国声乐事业无私奉献,他的歌声永远鼓舞人心。老一代声乐艺术家的经验,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同时也对当代音乐教育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在仰止经典的同时,更应该传承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给予中国声乐者的启迪必将是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