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钢琴声音的音质、音色评价依据完全在于人的耳朵,既无法量化测量,也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那么演奏者本人必须要对声音有高标准的要求,要形成明晰的概念和敏锐的鉴别力(我甚至将其称为“明辨是非”的能力)。
我们的专业学生应该不难发现,对声音的感受水平越高的人,他的演奏水平或者教学水平就越高;反之,对声音感受水平越低的人,他的演奏水平或者教学水平就越低。看看我们身边的人,难道不是吗?
然而这种看不见的本事是怎样练就的?的确有先天因素在内,我们大可不必去研究这个问题,因为即便是天资聪颖之人,也依然要时刻要求自己有意识地倾听钢琴在你手下发音质量之优劣,并在整个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一种自觉。要相信人的超凡能力是会在持之 以恒和全神贯注的结合中逐渐生成的(就像文物鉴定大师或品酒专家一样)。
早在20世纪初,伟大的钢琴演奏家和教育家列文(Josef Lhevinne,1874—1944)就说过:“假使你有美音的感觉,那你是幸运的。假使没有,也不要失望。因为你下一番苦功,注意聆听富有美音的大钢琴家的演奏,也能发展美音的感觉。”依他所言,要建立“好声音”的概念,仅靠自己在琴房课室中闭门修炼是远远不够的,要时时处处利用一切机会去观察和体验,尽可能多方面地汲取营养。
根据我的体会向大家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尽量争取多听现场的音乐会
特别是要去听一些已有几十年威望的大师的音乐会,他们能长期立足于乐坛顶峰必有其独到之处,绝不是仅靠几首受欢迎的作品,或年轻力壮时期表面的炫技。
在我年轻的时代,虽然中国已经出现了刘诗昆、李名强、顾圣婴、殷承宗等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钢琴家(我们不会放弃任何听他们演奏的机会,以致闭着眼都能识别出琴音出自他们谁之手),却很少有机会亲耳聆听国际上的大师亲自演奏。偶然有苏联钢琴家访华演出,都会令我们如过节般的兴奋。记得列宁格勒音乐学院院长帕维尔·谢列勃里亚可夫(Pavel Serebryakov,1909—1977)的一曲《黑人舞曲》曾使我们惊愕:原来钢琴可以奏出那么洪大而极具震慑力的音响。恐怕五十多年后的今天,所有当时在场的听众也无人会忘记。惟一听到的一位来自西方的法国钢琴家——桑松·弗朗索瓦(Samson Francois,1924—1970),曾带给我们从未听过的梦幻般迷人而多彩的音响(可惜后来在他的唱片中再没听到过),更使我至今记忆犹新。
今天我们已经有了很多聆听国际大师的机会,我仍然在捕捉着他们在钢琴上的“好声音”。特别是在从事了指挥之后,有了与他们合作协奏曲的机会,便更可近距离地获得感受。给我印象最深的有:杰罗姆·罗温索教授(Jerome Lowenthal,茱莉亚音乐学院前钢琴系主任)在莫扎特作品中温暖亲切的旋律;阿纳托利·乌戈尔斯基(Anatoly Ugorsky)在同一场音乐会中演奏巴赫与斯克里亚宾两部协奏曲时的不同音色,犹如使用了两架不同特色的钢琴;被称为维也纳钢琴教父的约尔格·德慕斯(Joerg Demus)在贝多芬《皇帝协奏曲》中从容不迫的演奏,竟使每个音不论强弱都能充满大厅的每个角落。当真正“好声音”打动你的时候,它自然会深深刻在你的印象中。这些印象经过一定的积累自然就形成了“什么是好声音”的概念,而成为自己追寻的榜样。
聆听音响资料时注意演奏家的声音特点
要去感受不同演奏家的不同音色。尽管电声无法真实还原钢琴的本真音质,但我们依然能感受到演奏家指触之间的过人之处(特别是对无福亲耳聆听的前辈大师,我们也只能从他们的唱片中去探求“好声音”的奥秘了)。想当初,我们不可能看到那些偶像大师的影像资料,便从他们的唱片中去研究那些“好声音”是如何发出的。
从霍洛维茨像彩虹一样瑰丽多变的音色想象到他如何运用了手指关节和手腕关节调控着击键的速度;从鲁宾斯坦饱满深厚的旋律和清晰的层次表现想象到他如何将手臂的重量贯通到琴键;从米凯兰杰里坚实而高贵的音质想象到他挺立的手指和牢固的手腕……我们甚至从肯普夫圆润敦厚的声音估计他指尖的肉一定很厚;从吉列尔斯金属般的声音推断他的手指粗壮而手掌宽厚……
今天的信息时代使我们有了几乎想听什么就有什么的可能,还有了数不尽的影像资料,却反而不太会在意那些前辈艺术家留给我们的珍贵信息了。我发现太多的同学只是为了听熟一个新作业才去听音响资料,或者只是为了获得速度、处理、选择版本而听。只听作品,连是谁演奏的都不过问,何足挂齿于声音?
要去听钢琴比赛
听钢琴比赛的目的除了去听听钢琴的“好声音”外,还要去听听钢琴的“坏声音”。当众多水平不一的选手在同一个音响环境中,用同一台钢琴依次演奏时,在声音质量上的哪怕极细微的差异都会被明显呈现。幸运的话,还会在一个比赛单元中既听到能使余音绕梁的“好声音”,也听到令你不忍卒听的“坏声音”。如果你不必像评委那样不得不听的话,还是很有趣的。有了对比才有鉴别,有了鉴别才能提高自身对声音的鉴赏力。
我们常常会在听音乐会时产生一些困惑,对感到不满意的声音搞不清是琴的原因,还是剧场声响环境的原因,或是演奏(即人)的原因。那就去听听比赛吧,那里的一切差异都是人的原因!
记得有一次在美国当钢琴比赛评委时,我发现有一位中年听众每天都坐在与我不远的一个固定座位上,便随便与他寒暄:“我发现您好像每天都坐在这个位子上?”他说:“您可能不知道,这个音乐厅每个位置的声音都不太一样啊。”这个回答不禁使我对他肃然起敬。